牛郎织女|七夕节来历发展与七夕主题文艺作品赏析

文/秦治洲
七夕节的来历与发展
七夕节 又称七姐节、女儿节、七巧节、乞巧节等 , 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七夕节”起源于星宿崇拜(“牛郎星”“织女星”分别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上称为“河鼓二”“织女一”;西方则称天鹰星座α星、天琴星座α星) 。织女是天帝第七位女儿 , 故称“七姐” 。七姐诞日在农历七月七日 , 故 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 , 故名“七夕” 。
牛郎织女|七夕节来历发展与七夕主题文艺作品赏析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除晚上的拜祭活动(旧式风俗:摆上7种鲜果及7种梳妆台用品如花露水、口红、香粉、剪刀、七色线、针、小镜子等)外 , 乞巧是这个节日最重要的风俗活动 。该习俗起源于汉代 。东晋葛洪《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 , 人俱习之”的记载 。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 , 旧时妇女向七姐“乞巧” , 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技艺 。后来 , 乞巧活动在时间和样式内容上都有多样化的发展 。
从时间上 , 发展为农历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七天八夜) , 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巧 。从样式内容上 , 各朝、各地风俗有所不同 。如山东地区的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比较简单 , 只是陈列瓜果乞巧 , 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 , 就意味着乞得巧了 。还有一些地方的乞巧节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斗巧”) , 如自古以降的穿针引线 , 近代以来的蒸巧饽饽、烙巧果子、做巧芽汤等 。
牛郎织女|七夕节来历发展与七夕主题文艺作品赏析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宋元之际 , 乞巧活动进一步发展为规模化的集市 , 那是相当隆重 。京城中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 , 世人称为“乞巧市” 。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 , 市上人流如潮、车水马龙 , 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 , 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 , 热闹风情似乎不逊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 。乞巧节成为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
牛郎织女之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 , 监亦有光 。岐彼织女 , 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 , 不成报章 。睕彼牵牛 , 不以报箱 。”该篇原是一首表现西周时代东方诸侯国臣民怨刺周王室的诗 。大意是说:银河两岸的织女星、牵牛星 , 尽管有其名 , 却不会织布、不能拉车 。当今的统治者也是如此 , 虽身居高位 , 却无恤民之行 , 不过徒有其名而已 。这里 , 对织女、牵牛二星仅是作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种隐喻式的联想 , 并无任何故事情节 。不过它们作为一种文化因子开始进入文学这个大系统之中 。这种因子为牛郎织女故事传说的生成准备了潜在的文化条件 。
牛郎织女|七夕节来历发展与七夕主题文艺作品赏析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故事的轮廓出现在汉代末年 。《古诗十九首》中诗一:“迢迢牵牛星 , 皎皎河汉女 。纤纡擢素手 , 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 , 涕泣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 , 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 , 脉脉不得语 。”
这个故事和后世传述的牛郎织女神话的终局大致吻合了 。于是 , 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 。
由此 , “七夕节”的习俗进一步丰富、发展 , 包括祭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等 。20世纪后期 , 西方情人节、圣诞节等节日在中国逐渐大行其道;至21世纪因着保护传统文化的动因促成了“七夕节”成为了“中国情人节”之一(与正月十五上元节、三月初三并列) , 成为了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