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界|外资药企何以集体出局国家集采?原研药市场依旧坚挺


曾经近乎病毒式传播的“灵魂式砍价”让带量采购为大众所知 , 而当第三批药品带量采购来临 , 无论是药企还是外界 , 都相对平静了很多 。
8月20日晚 , 经过一天的价格大战 , 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宣布全国药品集中采购(采购文件编号:GY-YD2020-1)拟中选结果 , 公开了55个品种的拟中选企业、中标价格和供应省区 。 拟中选产品平均降价53% , 最高降幅95% 。 相比于前两次集采 , 此次集采最多入围企业数扩至8家 , 给予药企更多机会 。
外资药企仅有三家入围 , 分别是辉瑞、卫材、优时比 , 而拜耳、阿斯利康、礼来、葛兰素史克(GSK)、中美施贵宝、默沙东、诺华、西安杨森等药企纷纷出局 。
降价在预料之中 , 外资药企集体“自暴自弃式”报价也有迹可循 。
健康界|外资药企何以集体出局国家集采?原研药市场依旧坚挺
本文插图
外企原研药将力拼院外市场带量采购是必然趋势 , 早已被广泛接受 。 同时 , 企业也已明白 , 国家战略性采购(国家带量采购谈判)将逐步涉及所有医疗产品领域 , 从局部疾病领域治疗药物扩展到绝大部分疾病领域的治疗药物;从处方药扩展到非处方药领域;从口服药物到注射剂和特殊剂型领域;从化药、到生物药、到中成药领域 , 甚至是保健品领域;从药物扩展到器械、耗材、资本性医疗设备、检验项目 , 甚至是未来医疗信息化产品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
药品、器械、耗材等企业将要和带量采购成为常态的中国药械市场共生 。 市场经验丰富 , 并深耕国内市场多年的外资药企已经明白过来 , 与其“跳水式”降价为博带量采购入围 , 不如深耕院外市场 。
毋庸置疑 , 每一次集采都在推动国产仿制药替代潮 。 从这一次看 , 替代进程进一步加快 。
被替代之后的外资药企 , 最为迫切也最为稳妥的选择是 , 在医院外的市场寻找新出路 。 中国药品市场进入医保内外 , 泾渭分明、各自为战的时代 。
比如 , 拜耳丢失了此次集采中占据采购额度之首的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剂这一品种 。 作为抗生素药 , 莫西沙星在本次集采中总规模将达17.59亿元 , 占了总采购额的7.8% 。 不像此次参与竞标品种之一的二甲双胍身后跟着近30家的竞争企业 , 莫西沙星仅有两家过评 , 分别为天津红日药业和海南爱科制药 。
根据集采现场报价 , 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剂限价219.16元 , 海南爱科报价35.27元 , 天津红日药业报价32.8元 , 而拜耳报价98.88元 。 根据Wind医药库数据 , 2019年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剂国内样本医院销售额为 9.13 亿元 , 拜耳销售收入占比约为96.08%;而红日药业和海南爱科制药均无销售 。 此次集采后 , 拜耳丢失的市场将由红日药业和海南爱科制药补上 。
健康界|外资药企何以集体出局国家集采?原研药市场依旧坚挺
本文插图
现实中 , 不少医院在执行带量采购时会设置开具非中选药品提示 , 但原研药品与中选药品仍是同时放开使用 , 并未一刀切 。
据深圳某三甲医院副院长介绍 , 医院在4+7试点执行期间 , 中选药品如有原研药 , 则保留一个原研药品规 , 没有原研药的则不再引进 。 医院基本用药目录内中选药品为原研药的 , 仅保留一个原研药药品品规 。 “不搞开关制 , 一定保留原研药给患者留有选择 , 同时导向选择中选药品 。 ”
“患者为保持治疗效果稳定 , 坚持不换药 , 仍然指名要开进口药 , 自费使用带量采购非中选药品的 , 并不少见 。 ”上海一位三甲医院医生告诉健康界 。
实际上 , 原研药可以争夺的市场 , 会比理论上的院外市场更大 。
民生药业产品战略总监张廷杰认为 , 第三批带量采购报量和市场上比较接近 。 “但考虑到结余留用激励 , 医院是否还会给原研药品留足空间 , 尚不确定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