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四川洪水,关注的不应只是乐山大佛“洗脚”
原始标题:四川洪水 , 关注的不应只是乐山大佛“洗脚”这两日 , 四川洪水引发关注 。我爸妈在河南老家给我打电话的时候 , 我正在吃饭 。 妈妈不识字 , 但是她谈起洪水来头头是道 , 指出成都有几个淹水的区域 , 让我小心些 。 我说没事 , 我出去跑步鞋都没湿 。 她老人家每天看电视 , 天气预报已经能背熟了 , “可能还要下几天吧 。 ”父母看待洪水的方式我非常熟悉 , 因为和十年前没什么区别 , 得到的信息大多来自天气预报和传统媒体 。 然而 , 现在人们看待洪水的方式已经有所不同 。 最突出的不同在于 , 一场洪灾被打碎成若干个画面 , 一些吸引眼球的“奇景”和“奇观”被高度关注 , 而另外的重要信息却被有意无意忽视了 。一个突出的例子是 , 今天乐山大佛“洗脚”的视频和照片在网上刷屏 。 但是 , 对于整个乐山城区的情形以及四川整体的受灾和救灾状况 , 大多数人并不了解 。
▲图片来自视频截图 。我身在成都 , 朋友圈里也都在传播各种洪水的短视频 , 有些看不出地点 , 也有的被有关部门辟谣——人们更愿意传播那种片面的、有冲击力的画面 。 有些画面让人感到恐怖 , 但其实并不是真的 , 例如有视频显示 , 一群牛死在地上 , 但后来被证明是几年前发生在内蒙古 。这一次四川的降水 , 雅安、乐山和成都的金堂 , 水势都很惊人 。 雅安的照片 , 简直是一片泽国 , 但是一位雅安的朋友很淡定地告诉我:“以前有比这更大的 。 ”视频中的洪水 , 加上配音 , 成了某种“影视作品” 。 它减少了灾难气息 , 更重要的是 , 诸多短视频中的洪水 , 都是一些真假莫辨的片段 , 人们无法通过这些片段 , 像我父母一样获得关于灾情的整体印象 , 也无法获取真正有用的“避灾信息” 。一个在九寨沟旅行的朋友 , 要想返回到成都 , 需要获得沿线的交通信息 , 包括哪些地方塌方、何时能够抢通、暴雨是否引起了交通管制等——通过短视频 , 这些信息都无法获取 。事实上 , 在有些平台上 , 很多自媒体“制作”的洪水视频 , 有时还会配上气势磅薄的音乐——这种“作品化”倾向 , 甚至“娱乐化”表达抽离了灾情本身;那种“磅礴的气势” , 看上去就像发生在另一个完全平行的世界 。在这样的时刻 , 传统媒体机构的责任和作用得到凸显 。 今年的暴雨比起往年无疑是惊人的 , 不久前长江流域的洪水 , 最初很多人感叹看不到洪水报道——其实并不是媒体上没有 , 而是媒体上呈现出来的和在手机上刷到的 , 更像是两种类型的内容 。 全面系统的洪水报道 , 越来越难抵达受众视野;而洪水视频的“作品化” , 无人机航拍和配乐的使用 , 都让洪水的传播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 。这就是如今信息传播的特别之处 。 对于灾害信息接收渠道的变化 , 不仅对媒体机构本身影响深远 , 也会影响到每个人对生活的判断 。如今 , 我们在信息获取方面的技术已经进步得多 , 但同时 , 信息呈现出明显的碎片化、作品化甚至是娱乐化 。 这种娱乐化倾向潜移默化间消解着人们对灾害属性的认知 , 让自然灾害变成了不痛不痒的一场“演出” 。 这样的趋势 , 值得警惕 。当然 , 要扭转这种现象 , 不只是要求公众要提高对自然灾害、公共利益的敏感度 , 也要求网络平台、媒体机构用兼具专业性、连贯性、服务性的信息来不断引导公众 。 通过双方努力 , 不断提升信息质量 。 最起码 , 关于这场洪水 , 不能只留下一段乐山大佛“洗脚”的逸闻 。□张丰(媒体人)
推荐阅读
- 触目惊心!产粮过程每年或损失一个四川省的粮
- 特朗普万一连任,这个世界会怎样?
- 灾害事故|【纪检人手记】洪水中的15小时
- 社会|四川“岷江杯”节约用水知识电视大赛在蓉举办 倡议节水、保护水资源
- 潇湘晨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发布雷电黄色预警2020-08-29
- 云南|云南、四川、黑龙江省发布气象风险预警 请注意防范
- 新京报:如果民主党当选,中美脱钩脚步会放慢
- 黑格尔诞辰250周年:为什么今天还要读黑格尔?
- “沙皇的黑人”:普希金的非洲血统黑人
- 高铁|宜宾又将迎来一条高铁,全长698.96千米,将成“四川第二大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