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堂保卫战唤醒更多教师的“网感”( 二 )


如今,孩子们踊跃参加课间操,老师和家长跟着跳,周边的学校也“依葫芦画瓢”的做法,给了他更多信心,他计划每学期都对课间操进行更新,融入更多时尚元素 。
为了扭转文科生对“物理”二字望而生畏的局面,张加驰也用了不少力气 。他在网上搜索了大量的视频、图片素材,将物理学原理“化繁为简” 。一些网上找不到的,他就发挥自己的美术特长动笔绘制或邀请更专业的美术教师制图 。此外,还摸索制作了大量教具,前前后后自掏腰包近20万元 。
这是文科物理得以“脱胎换骨”的终极原因 。几年下来,一本风趣幽默和生动形象的《漫话物理》新鲜出炉 。同期,学校支持教学团队启动了“文科物理”的慕课制作,将其教学方式由单一的线下授课转为“线下+线上”的混合授课,并从个别学院的必修课改为全校公共通识课 。
今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线教学成为主流 。张加驰和他的文科物理课程团队又利用“学习通”平台,找到了新的课堂互动方法 。用扫码签到、手势签到、位置签到代替课堂点名;将传统的课后答疑变成主题讨论帖;连提问也变成了摇手机竞速抢答、平台随机抽取……
无独有偶,麻继忠也给自己的数学课注入更多“主播行为” 。有时讲讲笑话,有时带着同学们活动活动筋骨,甚至还会发个小红包,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
“互联网+教育”期盼更多网红
然而,不同于这些网红教师的“驾轻就熟”,更多教师还是在变身主播的过程中,遭遇重重阻碍 。面对镜头的紧张,无法和学生互动的尴尬,还有其他接连不断的状况……
“独特的风格、生动有趣的讲解、宽广的视野、深厚的专业知识、亲和的教风是教师走红的主要原因 。”湖南科技大学副教授张伟平认为,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优秀教师比较匮乏的现状 。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在校教师频频走红,或者老师们有了变身网红的想法,是对教育教学多样化的一种探索,“最关键的是要有思想理念上的开放” 。
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院长杨现民同样认为,网红老师的出现反映了互联网时代广大学习者对于教育教学方式更加多元、更加个性的需求,也让广大学校教师面临来自技术的挑战以及与非教师职业的社会公众之间的竞争 。此时,只要是能吸引学生、让学生乐于学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让学生有获得感的新型教学方式都值得鼓励 。
他表示,互联网并没有改变教育“适切性”的本质,只是让教育的形态更加多元,覆盖面更广、适应性更强 。“这就要求老师要有一技之长,或博学多闻,或出口成章,或擅长教学的设计 。此外,教师需要把握现在孩子作为‘数字原住民’独特的认知方式、学习偏好,掌握他们真实动态的学习需求,再借助互联网开放共享的基因优势,实现教学效果的倍增 。”杨现民说 。
教育有道 不逐红而红
【新课堂保卫战唤醒更多教师的“网感”】那么要鼓励老师们全员上阵,朝网红方向发展吗?现实并非如此 。
储朝晖认为,网红教师是由互联网的传播特点、老师的能力个性以及接受者的偏好共同打造出来的,不可能人人成为“网红” 。
在成为网红后,教师本人也难免面临更大压力 。张加驰就不时收到“让严肃学科变得不严肃”的质疑 。还有人觉得他身上具备能够变现的市场价值,找他带货、代言 。也有人不太理解实验原理,将一些物理现象看作“变魔术”,邀请他去表演 。每次张加驰都婉言拒绝,不希望被教学以外的事情干扰 。
但这些批评以及不由自主的商业裹挟,也引发了张加驰更多的思考 。在他看来,老师不是演员,课堂也不是舞台 。自始至终,借助文科物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素养的目标要一以贯之 。“只要这样的内涵与意义没有改变,形式多些创新又何妨 。”张加驰说 。
这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孙云晓的观点不谋而合 。在孙云晓看来,互联网时代,课堂出现了自由、平等、去权威化的特征,而那些符合孩子们身心发展规律、认知特点的课堂创新值得传播、借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