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为何给了员工股权,也没换来“老板思维”?
文|胡士强(德锐咨询高级合伙人、博士)
编辑|中外管理杂志 庄文静
“让员工像老板一样思考 。 ”
“让团队都成为企业的合伙人 。 ”
这是众多企业和企业家想实现的目标 , 于是找到股权激励的工具 , 寄希望于给予股权 , 换来员工的“老板思维”或“合伙人思维” 。
但在实践中 , 股权激励多停留在经济利益层面 , 并没有深入到激励对象的心理感知 , 多数被激励的员工和管理者 , 也并没有真正感觉自己“成为了合伙人” 。
1、全球高管向往的“合伙人”身份
在高盛2018年最新一期的合伙人遴选中 , 有69位资深员工成为了新合伙人 , 这是1999年上市以来最少的一届 , 相较于2016年的84人少了15人 。 高盛认为:“这更凸显了合伙人职位的高贵、能激励更多有事业雄心的员工向这个目标看齐” 。
在高盛众多被人称道的特征中 , 实施了100多年的合伙人制度是很重要的一个 。 尽管于1999年上市 , 高盛仍保留了合伙人机制 , 合伙人身份让众多高盛精英趋之若鹜 。
在全球3万多名高盛员工中 , 能够成为合伙人的只有400人左右 , 这些合伙人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 在薪资上 , 成为合伙人意味着基本薪资上浮 , 可以分享公司奖金池 , 还可以获得公司赋予的特定投资机会 。
但经济回报并不是高盛合伙人的主要激励来源 。 在上市之前 , 公司的所有资产份额由合伙人持有 , 在刚上市时 , 仍有60%的股份在合伙人团队手里 , 近几年 , 合伙人的持股份额已经降到5%以下 。 而“合伙人”这一名称在众多高盛的精英管理者中 , 并没有贬值——“合伙人”的身份才是对于投行领域精英人才的关键吸引力之源 。
上市之后 , 高盛的合伙人数量保持在员工总人数的1.5%-1.9%之间 , 高盛在投行业的地位、合伙人的稀缺性都让这一身份价值倍增 。 高盛合伙人队伍每两年会做更新 , 更新比例达到1/4或1/3 , 这个过程是一个严密、严格的过程 , 其中以“能够打造突出的业务 , 为集团增添价值 , 彰显高盛集团的经营方针和准则”作为筛选的标准 , 经过不同部门的“交叉筛选” , 并对现任合伙人及员工谈话 , 最终确定新的合伙人人选 。
确定最终名单后 , 在一个特定的日期 , 高盛CEO会亲自致电新任合伙人 。 这个电话成为了一种仪式 , 能够在这一天接到CEO的电话 , 成为那些准合伙人最期待的事情 。
成为合伙人后 , 需要参加合伙人会议、各类委员会 , 还要参与校园招聘活动 , 参加特定会议和活动 。 能够参加原来没机会参加的活动 , 成为特殊身份的象征 。
本文插图
高盛的合伙人机制 , 体现了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 , 严格的比例控制 , 使得合伙人身份成为稀缺资源 , 体现了精英化导向;
第二 , 合伙人经过严格的筛选 , 无论是标准还是筛选的过程 , 都确保合伙人是高盛内部最精锐的一群人;
第三 , 成为合伙人 , 既有有形收益 , 更是身份与荣耀的象征;
第四 , 合伙人的激励会涉及股权 , 但股权不是合伙人激励的主要要素;
第五 , 合伙人团队能够通过合伙人会议等 , 对公司经营产生实质影响 。
高盛合伙人所占有的公司股权比例已经非常低 , 但合伙人团队仍然是推动高盛稳健发展的核心力量 , 合伙人也都会把高盛看作“我们的高盛” 。
2、“心理所有权”是“企业家精神”关键
企业家在热衷于讨论股权激励的“分钱规则”时 , 还需要回归激励的本质 。 股权激励除了物质利益的分配 , 更重要的是身份赋予 , 且能够让激励对象感知到这种身份 。 相比于物质激励 , 身份感知与身份认同带来的激励效果更加明显——当企业把员工当作合伙人的时候 , 员工才有可能将自己当作合伙人 。
推荐阅读
- 中年|证券日报科创领军者联盟走进海尔生物
- 中年|五家头部IT企业共同助力“智慧茅台”建设加速
- 中年|广东民企强?千亿企业一半是国企,多为央企,山东浙江江苏不如
- 央视财经微信号|30年老酒为何只卖300元?记者卧底茅台镇揭开年份酒造假黑幕
- 中年|冷眼看中报|首开股份业绩下挫 净负债率146%
- 中年|千亿富豪给儿子留下5000亿资产,只分女儿8亿,她如何逆袭的
- 中年|美庐生物IPO:核心商标遇阻,冲A能否如愿?
- 中年|今日猪肉价格多少钱一斤?2020年8月28日全国猪肉价格行情走势
- 中年|预计到9月中旬,洛阳蔬菜价格将整体回落
- 中年|原创|潍柴加速推进氢燃料电池商业化落地!谭旭光在这场大会上还说了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