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哨网|七问七答:中国S交易估值难,怎么破?( 二 )


第三点 , 就是购买的价格 , 这涉及到对底层项目业务的预期、判断和资产现金流的测算 。 甚至我接触过不少人民币的买家 , 因为上述第二点的原因 , 他们先要按自己的方法再去估一遍NAV 。 这两套估值都要求团队有建模和评估能力:如果团队有直投经验 , 评估的优势就会体现出来;如果一个团队更多的从母基金角度切入 , 在短时间内做这么多估值 , 对于团队的考验还是比较大的 。 毕竟时间也是交易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 我觉得这三个原因导致了大家为什么会觉得估值比较难 。
流动的PE:国内不少买家对于复杂资产包的估值都觉得比较困难 , 因为涉及的基金和底层的项目非常多 , 估值模型会非常复杂 , 美元的S买家如何应对复杂资产包的估值?
苏盈:国外S基金比较常用的是自下而上的估值方法 。 国外比较多的LP份额转让是按照包的形式来出售的 , 国内这种情况还很少见 。 国内现在比较常见的是一支LP份额的转让 。
举个夸张的例子 , 在金融危机之后 , 我当时所在的机构参与一个银行的资产包竞拍 , 里面有50多个LP份额 。 因为是竞价流程 , 交易时间非常紧 。 团队会大量的建模 , 每做完一个基金的模型 , 都会组织一次团队会议 , 讨论这个模型背后的逻辑:对这个资产如此评估的理由和合理性、项目的退出时间、退出的估值等等核心要素进行讨论 。 这套估值的逻辑 , 每一个项目都会这么做 。 这是美元S买家在LP份额资产包估值时用常用的方法 。
当然我们也会利用“8/2法则” 。 太尾部的资产 , 它最后的成败都不太会给整个交易带来很大的影响 , 做一个整体的判断就可以了 。
02
GP不配合信息披露的根源在于缺乏信任文化
流动的PE:买家在对份额做估值时 , 很重要的一点是对于基金以及底层资产的了解程度 , 越了解估值也会越有信心 。 现在人民币基金待转让的资产质量良莠不齐 , 买家往往对于这些资产缺乏了解 , 也造成了交易的困难 ,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比照美元的经验 , 可以学习什么?
苏盈:这也是人民币和美元市场差别非常大的一点 。 当然这与国外私募基金行业的发展深度和历史长度有关系 。 在美元市场 , 因为母基金和S基金业务都积累了很长时间 , 所以当份额进行交易时 , 这些GP和份额我们会比较熟悉 , 包括GP在和我们交流的时候 , 说话是偏保守的 , 还是偏激进的 , 这些因素我们都会考虑 。
但是人民币基金的买家可能会发现每一单 , 都是之前没有交易过的GP或基金 。 这也是因为对大部分买家来说 , S基金业务都还起步不久 。
流动的PE:国内的S买家因为对基金和底层资产在事先缺乏足够的了解 , 往往对尽调寄予比较大的期望 , 希望能够通过尽调获得详细的数据来辅助他们的估值和决策 , 但尽调又需要获得GP的支持 , 但GP由于很少能从S交易中获得好处 , 常常处于不配合的状态 , 美元买家是否存在类似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难题?
苏盈:美元的S买家在做LP份额交易时基本只做基金层面的尽调 , 很少在底层公司层面做尽调(去公司尽调) , 这里有几个原因:
第一 , 假设你要买50个LP份额 , 底层有500个项目公司 , 你根本没有时间和人力去做那么多尽调 。
第二 , 从基金提供的材料来看 , 整体来说 , 海外GP的报告要比人民币GP的报告更详细 , 提供的项目信息会相对多一些 , 包括近几年来公司层面的收入、毛利、EBITDA、EBIT , 还有公司的债务情况 , 再好一点会提供公司的运营现金流 , Capex(资本性支出) , 这些基本上在报告中就有 , 这也便于买家在不做公司层面尽调的情况下 , 对项目有一个比较概括性的了解 , 并进行high-level的估值 。
第三 , 二手份额的转让本身不是一个“资产的游戏” , 而是一个“投资组合的游戏” , 我觉得这个观点非常重要 。 如果不能理解这一点的话 , 做S会非常辛苦 。 你要有一个大方向上的判断 , 在大方向上不能踩错点 , 但是在微观上真的是没有必要、很多时候也是没有可能对每一个项目去做尽调的 。 不过话说回来 , 在S交易里的重组、分拆等复杂类型的交易 , 那肯定是要做底层项目的尽调的 , 通常这类交易资产比较集中 , 每个资产的占比会比较大 。 反之如果投资组合里面如果有200个项目 , 你去做其中一个项目的尽调 , 根本就没有用 。 多说一句 , 复杂的交易类型往往是GP主导 , 为了解决GP的一些诉求 , 所以GP会更配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