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股宝|是谁在“做空”中国乳业?


2014年6月2日 , 光大证券分析师刑庭志发布了一份长达62页 , 评级为“卖空”的研究报告 。
在报告中 , 光大证券看空伊利股份的三大理由是 , 低温奶对常温奶的替代性、常温酸奶对高端常温奶的替代性、进口奶对国产常温奶的替代性 。
选股宝|是谁在“做空”中国乳业?
本文插图

受此消息影响 , 伊利股价6月3日重挫7.75% , 市值蒸发53亿 。
这不是中国乳业第一次被做空 。 在12年前的那次乳业危机之后 , 中国乳业一直承受着信任危机的巨大压力 , 本土乳业企业的负面消息更是不断被推上前台 , 国内乳业市场也一度被外国乳品品牌主宰 。
但如果把时间线放在更长的跨度来看 , 国内像蒙牛、伊利这样的乳企股价都创下了历史新高 。 为什么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屡次被做空 , 伊利们的股价不仅没有下跌 , 反而一路高歌?
选股宝|是谁在“做空”中国乳业?
本文插图

十年做空路
面对中国乳业超过4000亿元的市场“蛋糕”和本土乳业巨头的逐年稳健增长 , 一些市场势力开始设法“做空”中国乳业 , 以便趁机渔利 。
业内人士推断 , 乳业危机之后国内乳品企业负面消息缠身 , 其中不乏一些“做空”势力推波助澜 。 例如2010年8月闹得沸沸扬扬的圣元“早熟门”引起了公众恐慌 , 最终被证明是子虚乌有 , 卫生部也专门就此发布声明称奶粉与性早熟无关 , 为国产乳业“正名” 。
从2011年初 , 市场“做空”机构开始出现扩散和升级的苗头 。 在那年 , 媒体炒作的“皮革奶”事件引发了消费者恐慌 , 后经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室调查后证明是不实报道 。 随后 , “港澳奶粉抢购风波”又被媒体大肆渲染 , 后被证实是一些商家借炒作伺机囤积居奇 。
而“做空”中国乳业的高潮 , 则是随后爆发的“牛奶国标门”事件 。 那年7月 , 某地方论坛的一番讲话 , 引发了全国对“牛奶新国标全球最低”、“牛奶新国标倒退20年”的质疑 。 此后 , “牛奶标准制订被乳业巨头绑架”、“常温奶和巴氏奶阵营对立”在消费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
在当年 , 许多业界人士和学者都对这样的炒作发出了质疑 。 有专家表示 , “新国标”事件炒作事件明显 , 很多问题被严重夸大 。 如果市场任由“做空”势力得逞 , 将从源头上动摇中国乳业 。 而原奶根基一旦被动摇 , 争论漩涡中的每一家企业都不会是受益方 。
对此 , 资深乳业专家指出 , 一直以来 , 国内乳业市场就被国内乳品企业牢牢把持 , 而国外品牌只能从高端奶粉领域切入 , 并在乳业危机后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 一旦一系列“做空”成为现实 , 不仅国内乳业的信誉难以恢复 , 更将从根本上动摇中国乳业发展的根基 。 国内乳品企业也将彻底失去优势 , 把市场拱手让人 。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 , 国外资本和品牌始终希望能够大规模占据国内乳业市场 。 自2008年乳业危机时间之后 , 国内乳业遭遇信誉危机 , 国外品牌便趁势加快了“做空”中国乳业的步伐 。
中国的乳制品真的有这么差吗?这还要从中国乳业的历史讲起 。
中国乳业的艰难历程
建国后 , 5亿中国人只有12头奶牛和四家乳品厂 。 当时国内产奶用的牛大多都是黄牛和水牛 , 产奶量低 , 营养成分含量不足 , 要解决这个问题 , 只能靠引进国外的奶牛来配种 。
1994年 , 中国在美国引进了一头世界上产奶量最高的荷斯坦公牛 。 来到中国后 , 这头牛不负众望 , 以一己之力改良了一代乳牛 。
随着乳牛品种越来越好 , 另一个问题也在逐步凸显 , 那就是国内大牧场多在北方 , 而牛奶的主要市场却在沿海和南方 。 在当时并没有很好的冷藏和运输技术 , 因此绝大部分南方的老百姓 , 还是只能喝奶粉 , 无法享受鲜奶的美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