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尔索|寻找《局外人》:这本书如何“诱骗”了这么多的忠实拥趸?( 三 )


本文插图

《局外人》 , 作者:(法)阿尔贝·加缪 , 译者:柳鸣九 ,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年8月
1938年9月 , 帕斯卡·皮亚从巴黎来到阿尔及尔创办《阿尔及尔共和党人报》 , 这位此后将成为加缪志同道合的同伴的新闻人当场录用了他 。 在《阿尔及尔共和党人报》短短两年的生命中 , 加缪得以长时间报道政治审判 , 他坐在封闭的法庭内 , 观察这一秩序井然的司法机器如何运转——罪犯们如何在一间小屋内等待铃响 , 被宪警带到被告席 , 等待不停运转的司法机器带来无情的审判 。 加缪深知 , 判决有时公正 , 有时不公 。
对死亡的凝视 , 充斥着加缪的小说 , 或许可以从作家的童年找到线索 。 在加缪很小的时候 , 祖母给他讲了一个他父亲卢西安的故事 。 当时一个农场工人杀害了全家人 , 卢西安对此事感到震惊 , 决定去观看行刑 。 这场死刑 , 让卢西安·加缪呕吐 , 让他充满恐惧、无法言语 , 这是阿尔贝·加缪对他死去的父亲唯一的了解 。 这个死刑故事 , 就像是父亲留给儿子的遗产 , 这位作家观察着、倾听着 , 想找到一种方式把他父亲拒绝讲述的死刑故事讲述出来 。
死刑故事几乎无处不在 。 1939年 , 一个德国人尤金·魏德曼在凡尔赛监狱被执行死刑 , 他谋杀了六个人 。 死刑现场挤满了人 , 据说一些女人蜂拥到断头台 , 将手绢浸满死者的血 。 尽管加缪没有身处凡尔赛 , 只能通过新闻报道和传言了解此事 , 但是在此后数月的时间里 , 他想象着 , 就像默尔索一样想象着 , 那些聚集的人和他们发出的仇恨叫喊 。 他想起他的父亲 , 也想起自己看的一部电影《大傻瓜》里不断重复的话:“一切被判死刑的人终将被斩首 。 ”
这是一种彻彻底底的绝望 , 人每当面对必死的命运时都会被恐惧所占据 。 1940年10月 , 加缪所在的报纸被政府勒令停办 , 他打算重新写作《西西弗神话》 。 《西西弗神话》几乎与《局外人》的写作同时进行 , 加缪试图让这两本书构成一种互文的关系 。
《西西弗神话》是一本生存手册 , 是描写和战胜人类面临死亡的恐惧的尝试 。 绝望 , 也是一种觉醒 , 这便是荒诞存在之处 。 对于加缪而言 , 荒诞的意义不在于可怕的自我意识 , 而在于要面对外部世界——地球和全人类的漠不关心 。 他用一句训诫开篇:只有一个哲学问题 , 那就是要不要通过自杀以抵抗这个冷漠的世界 , 而唯一确定的答案是:不 。 活着 , 像西西弗一样活着 , 并要去设想西西弗是幸福的 。 在《西西弗神话》里 , 加缪试图将荒诞的负面力量转向正面:西西弗尽管注定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 但他满足于努力的过程 。
逐渐成形的《局外人》
1940年 , 加缪来到了奥兰 , 芙兰辛·福尔的家乡 。 在这个他不喜欢的地方 , 《局外人》开始成形 。 他用1938年8月就写好了句子开头 , 这段话控制着第一章的发展 , 也定下了主角默尔索的气质 。
在叙事者冷峻的观察之下 , 加缪将葬礼的流程写成了一曲严格精确的交响曲 。 默尔索用抽离的目光观看着周围的人 , 他观察着他们的情绪 , 但并不试图共情 。 简明的写作并不意味着放弃抒情 , 只是作家拒绝给世界增加它本来没有的意义 , 也不用虚假的联系来安慰读者 。 第一章的最后一句 , 加缪几乎写了半页长 , 鲜花、土地、身体、声音混杂在一起 , 不加警告地悄悄滑进默尔索最终可以离开马朗戈回到阿尔及尔时那种疲惫与放松的心情 。 加缪终于找到了他的节奏 , 1940年冬 , 他前途未卜 , 但第一章的写作给了他希望 , 他已经在默尔索身上找到了可以借以表达对世界的理解的媒介 , 并充分实现他给自己设定的挑战:“真正的艺术 , 是说得最少的 。 ”
此时 , 帕斯卡·皮亚在《巴黎晚报》给加缪找到了一份工作 , 他决定再次前往巴黎 , 因为离婚手续尚未办妥 , 未婚妻芙兰辛仍心有疑虑 , 不想随加缪前往巴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