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云,“说不好”

网易云,“说不好”
文章图片
网易云,“说不好”
文章图片
大概没有一款产品的用户评价 , 会像网易云音乐一样割裂 。
在知乎有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人认为网易云音乐是业界良心? , 截止到2020年8月11日 , 浏览量已经接近350万 , 有多达688个回答 , 和6728个关注者 。
在高赞的回答中 , 清一色都是带着满满骄傲的安利 。 但这些“自来水”几乎尽数来自于五六年以前 。 如果将回答按时间排序 , 则是另一番景象 。
有人因为钟意的歌手被侵权而不平 , 有人因为歌单成片的“变灰”而出走 , 有人因为忍受塞满各个角落的广告而愤怒 , 有人不满歌词上线拖沓 , 有人难忍评论区过于煽情……
这种割裂也像极了网易财报中的网易云音乐 。 有着骄傲满满的描述:网易云音乐保持强劲势头 , 会员和实时流媒体的净收入均实现强劲增长;也有着无可奈何的空白:按照惯例 , 具体数字依然没有公布 。
期望有多大 , 失望就有多大 , 这句话对于网易云音乐而言最合适不过 。
注水的“版权年”
新闻往往需要配合起来看才更有意思 。
8月11日 , 网易云音乐官宣了与环球音乐的版权合作 。 时间点相当微妙 , 因为隔壁的TME在发布Q2财报后的几乎同时 , 也宣布了与环球音乐的多年战略合作 。
外界不难嗅到其中的火药味 , 不少媒体甚至打出了诸如“版权竞争再升级”一类标题 , 凸显出了一贯在版权上吃了不少亏的网易云音乐 , 颇有些“虎口夺食”的意味 。
但细究下来 , “大战”没看到 , 宣传上的注水倒是有几分 。
此次环球分别于两家达成合作 , 本质上只是环球音乐采取了非独家的开放式授权 , 网易云不再通过腾讯音乐拿环球版权 , 也就是说 , 版权确实拿到了 , 但网易云音乐的曲库并没有增加 , 该灰的歌还是点不亮 。 而实际上 , 这类在版权合作宣传上“注水” , 已经不是网易云音乐的第一次了 。
进入2020年以来 , “网易云音乐进入版权年”的说法总是时不时引起关注:从2月到5月 , 网易云音乐相继宣布了和吉卜力工作室、少城时代达成版权合作 , 和滚石唱片、华纳达成战略合作 , 以及将音乐综艺《歌手·当打之年》等版权收入囊中 。
曲库的质量仁者见仁不做评价 。 这其中 , 有的之前就已通过转授权拿到了版权;有的则是“打擦边球” , 比如华纳 , 其实只是词曲的版权合作 , 录音版权是通过TME转授权获得 。
能听的继续听 , 听不到的还是听不到 。
又比如此次与环球音乐的合作 , 早在8月初就已经有不少媒体以小道消息、不置可否的形式爆出 , 依然是搭配上了充满“大战一触即发”意味的标题 , 但如今看来依然是雷声大雨点小 。
毕竟 ,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 在之前官宣与环球音乐达成合作的通稿中 , 网易云音乐明确表示“达成数年期全新战略合作” , 但在财报电话会议中 , 丁磊却在面对“与环球合作会改变利润率或者商业变现模式吗?”的提问时 , 亲口表示不会有太大影响 , 因为——
与环球的合约只有一年 。
而更尴尬的是 , 营造了一番“剑拔弩张”的气氛 , 网易云音乐的这仅仅一年的版权费最后还是交到了TME手里——今年3月31日 , TME参与的由腾讯控股牵头的财团已完成对环球音乐10%股权的收购交易 。
也就是说 , 在同行已经开始通过与上游绑定 , 进入到音乐生态共建的新阶段的当下 , 网易云音乐这边依然还是局限在通过版权合作的“捷报频传” , 营造一种“补齐最后一块短板”的假象 。
被“情怀”反噬的云村
“情怀”从来都不是一个贬义词 , 但它不能成为产品缺陷的遮羞布 。
早在2013年上线之时 , 丁磊就为网易云音乐定义了“移动音乐社区”的新形态 。 社交 , 由此成为网易云音乐最重要的标签 。 一方面是情怀 , 一方面也是落后于2004年推出音乐网站的酷狗音乐 , 2005年创立的QQ音乐和酷我音乐进场后 , 不得不为之的差异化突围路线 。
都市夜归人在忙碌一天后 , 在深夜里从他人的故事中汲取温暖;小众音乐爱好者发现同好 , 甚至直接与音乐人本身交流;乃至因为歌曲解读引发共鸣 , 结识陪伴终身的另一半 , 都是好事一桩 。
靠着只此一家的社区文化 , 熬过了多米、百度先后退场 , 虾米因为增长不及预期被边缘化 , 网易云音乐一直在伺机而动 。
什么叫做突围?突围是突出敌人包围 , 目的是保存有生力量 , 以利再战 。 说白了是求生放在第一位的短期战术 , 而非长期的战略 。 在市场逐渐成熟 , 付费手段与能力完备后 , 丰富音乐版权 , 完善提升产品体验 , 才是真正将用户放在第一位的“情怀” 。
抱团取暖也好 , 互诉衷肠也罢 。 社交不是空中楼阁 , 而是基于热爱音乐 , 对音乐产生共鸣 , 才衍生出的文化 。 但网易云音乐的“情怀”却逐渐变了味 , 被套上了一件“对抗资本”的黑客外衣 。
侵权周杰伦事件就是一个例子 。 2018年4月1日 , 在周杰伦音乐版权已经到期的情况下 , 网易云音乐直接将其上百首歌曲以“合集”的形式打包售卖 。
那个曾经提醒用户歌词找到了 , 帮人解决问题的云音乐小秘书竟然直接在私信写到:“为了尽可能减少您收听相关歌曲的影响 , 现在强烈建议您立刻购买下列歌曲 , 您将终身可以收听使用 。 ”
网易云,“说不好”
文章图片
众所周知 , 会员到期后哪怕是本地音乐也将无法播放 , 何况平台失去授权 。 这一行为直接导致了版权方杰威尔要求TME停止向其转授权 。 2019年 , 此案件最终审理判决 , 网易云音乐等关联公司被判决侵权 , 并赔偿腾讯音乐经济损失及制止侵权的合理开支共计85万元 。
从某种意义上说 , 小秘书还是那个帮人解决问题的小秘书 。 只是如今为了留住用户 , 开始“慷他人之慨” , 将侵权行为包裹在“情怀”的外衣之下 。 于是 , 很多事情都变得看似“合理”了起来 。
比如 , 处处留下看似很酷的“侵权彩蛋” , 营造一种黑客找到后门的快乐 。
暗地里 , 纵容电台盗版 , 上传侵权内容到云盘 , 等各种侵权违法操作;明面上 , 通过“青春重置计划”等方案 , 把没有获得音乐版权的歌曲 , 通过翻唱等形式提供给嗷嗷待哺的用户 。
甚至连最能和真正的情怀沾边的原创音乐人扶持计划 , 也被扒出用霸王条款——“允许使用、传播、再许可”、“免费的、永久的、不可撤销的”吸血原创音乐人:
网易云,“说不好”
文章图片
最近的“网抑云”梗引起热议 , 本质上便是被“情怀”所反噬 。 当用户的直抒胸臆 , 变成平台引流的资本之后 , “消费苦难”和“吃人血馒头”这类标签便很难摘掉了 。
走形的动作与滞后的创新
当赖以起家的“情怀”不好使之后 , 动作就容易走形 。 方向错了 , 一步慢则步步慢 。
就以日前环球音乐与两家的达成合作后的对外口径 , 就不能看出合作层级的差异:曲库授权之外 , 网易云音乐的合作范围是“音乐产品、服务和宣发层面”——比如社区产品Mlog以及其他音乐使用场景;而TME的合作范围则是“成立合资音乐厂牌” , “共同挖掘和培养新兴音乐人” 。
区别不可谓不大 , 前者是版权消费 , 后者则是版权内容生产与生态构建 。 前者局限于存量 , 而后者则是发掘增量——借助唱片巨头成熟的艺人发掘培养包装体系 , 推动国内音乐产业的发展 。
小小一个合作层级的差异 , 折射出网易云音乐在模式创新与竞争层面几乎已经落后一个维度 。
同时 , 国内正逐步进入音乐流派消费的增长期 , “音乐经济”正升级为第二阶段的“耳朵经济” , 音乐消费正在进一步衍生出更多元的消费场景和内容形态——线上付费直播、长音频、K歌等 , 都基于有一个庞大的资源储备 , 外加布局完整的公司业务线作为支撑 。 而实现这一路径的必要前提是:足够稳定、庞大的用户池 。
反观网易云音乐 , 却似乎始终下不了决心往前迈步 , 陷于创新滞后的困局中无法脱身 。
网易并不是未曾尝试向上下游试探:今年8月3日 , 网易云音乐宣布和抖音正式达成合作 。 内容看上去很美好:“共同致力于‘音乐+短视频’内容生态建设 , 双方将围绕音乐人扶持、音乐宣发、音乐版权、音乐IP等方面进行更多创新探索 , 建设“音乐+短视频”内容生态 。 ”
但在不过10天后的Q2财报电话会议上 , 丁磊面对“现在合作的短视频平台是否会变成竞争对手”的提问时 , 又明确表示:假设短视频公司没有音乐做BGM , 短视频没有任何价值;离开音乐 , 短视频没有任何价值 。
看起来 , 网易云音乐并没有想清楚 。 或者说 , 经过深思熟虑又放弃了一些想法 。
在今年Q1财报发布后 , 丁磊曾明确表示 , 在音乐方面会有和现在市面上完全不同的创新商业模式 , 要大家“敬请期待”;但到了今天的Q2财报电话会议上 , 丁磊在面对“音乐这里除了月度会员以外 , 未来可能尝试哪些变现方向?”的提问时 , 坦言——
音乐目前其他的变现模式我们正在探索 , 说不好
【网易云,“说不好”】对于还在用“情怀”戏码苦苦挽留用户的网易云音乐而言 , 这似乎又是一个死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