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新战位新跨越丨联合作战参谋在这里锻造成长

联合作战参谋在这里锻造成长
■解放军报采访人员 周 远 特约采访人员 闫晓强
Array|新战位新跨越丨联合作战参谋在这里锻造成长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某部在进行协同训练的场景 。范江怀摄
清脆的电话铃声响了3次 , 才将电脑屏幕前杨飞龙的注意力“拉扯”过来 。
“杨主任 , 我接到战区的调令了 。”“这是你军旅生涯的新战位 , 也是新起点 。工作中如遇到疑惑或有了新的思考 , 我们随时保持联系 。”
对于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某教研系主任杨飞龙来讲 , 最近这样的电话不少 。陆续有联合岗位资格培训班的毕业学员给他打来电话 , 他们中的很多人都通过了考核 , 从各军兵种选拔进入战区 , 担负联指机构作战值班等任务 。
办公桌对面的书架上 , 摆放着多张毕业合影 。最右边的一张合影里 , 就有刚才通话的学员 。学员们对未来的自信憧憬、杨飞龙满脸自豪的笑容 , 都在合影中定格下来 。
杨飞龙所在的教研系 , 承担着培养联合作战参谋的重要任务 。如果用“桃李满天下”来形容教师 , 身为系主任的杨飞龙则是“学员遍战区” 。
比起收获的喜悦 , 耕耘的过程更让杨飞龙感慨难忘 。
仿佛在一夜之间 , 杨飞龙变了脾气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17年 。那时各战区联指机构工作开展、联合作战能力生成 , 都在急切期盼高素质的联合参谋人才 。也是在这一年 , 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让杨飞龙牵头组建全新教研系 , 尽快承担起培养联合作战岗位参谋人才的任务 。
当某教研系主任的任命下达时 , 最先感受到变化的 , 是杨飞龙的爱人付红伟 。她发现:杨飞龙以前经常在家吃饭 , 现在很少回家;以前脾气温和的他 , 仿佛一夜之间变了脾气 , 总是心事重重 , 动不动就发火 。
付红伟想 , 丈夫工作上肯定遇到了很大的压力 。
知杨飞龙者 , 莫如相濡以沫数十载的妻子 。那时 , 作为某教研系首任系主任 , 杨飞龙遇到的是“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一边是各战区新成立后 , 对联合作战参谋人才的热切期盼 , 询问情况的电话接连不断;一边是联合作战参谋人才培养的相对滞后的现状 , 一切都要从零起步 。
该系成立之初 , 杨飞龙一边收拢人员 , 一边收集资料 。一天 , 他兴冲冲地来到教员办公室 , 询问联合培训教材资料收集情况 , 大家都直摇头 。这个系前身教学单位虽然有着一定的联合教学和联合组训积淀 , 但相较职能任务的重大转变 , 他们连一本现成的统编教材都没有 。
除了面临“教什么”的无米之忧 , 他们还面临“怎么教”的巧妇之困 。
一纸命令让许多原本承担其他专业教学任务的教员 , 成了培养联合参谋人才的教员 。面对全新的教学任务 , 无论是基本理论、想定作业 , 还是参谋技能、系统操作 , 他们都要摸索 。
有着20多年教学经验的教授郭建平 , 面对全新的教学内容重新当起小学生 。有一天晚上 , 他梦到自己上课——讲到一型主战歼轰机作战半径时 , 一名学员举手询问该机“挂载方案”“突防高度” , 自己回答不上来 , 急得脸红 。
郭建平“急”醒后 , 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人过三十不学艺’ , 我还能适应新岗位吗?”
面对一部分人的畏难心理 , 杨飞龙给大家做动员:“联合参谋人才培养 , 就像战场上一个攸关整个战局胜败的高地 。没有专业的联合作战参谋 , 如何形成联合作战能力 , 谈何制胜未来战场?除了肩负起时代重任 , 我们别无选择!”
学员在“等米下锅” , 不允许教员按部就班地先学习后上岗 , 边学边干成为现实选择 。杨飞龙提出要“走出军种溪流 , 汇入联合海洋” , 在全系开展学军种、学联合的大学习活动 。
副教授张烨承担《海图识别与使用》课程教学 。备课过程中他发现 , 学院关于海图的资料积累非常少 。为了找资料 , 他到学员队找海军学员请教 , 通过电话向海军其他院校教授请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