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爽|郭爽:在虚构与非虚构之中书写真实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郭爽:在虚构与非虚构之中书写真实
在虚构与非虚构之中书写真实
文丨李德南
郭爽|郭爽:在虚构与非虚构之中书写真实
本文插图

郭爽 , 1984年生于贵州 , 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 。 出版《正午时踏进光焰》《我愿意学习发抖》 。 获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首奖、山花双年奖·新人奖、西湖·中国新锐文学奖、诚品职人大赏年度最期待作家奖 。
2018年和2019年 , 郭爽的小说集《正午时踏进光焰》与非虚构作品《我愿意学习发抖》先后出版 , 引起不少关注 。 在她的创作简介里 , 《我愿意学习发抖》时常会被注明是非虚构作品 。 然而 , 在具体的写作中 , 她又不完全受虚构和非虚构这一分类的约束 。 她的非虚构作品多少有些虚构作品的笔法 , 虚构作品中又带有一点非虚构的元素 。 在她最好的作品里 , 别一种成分的引入恰到好处 , 给她的写作带来思想与审美等层面的飞升 , 由此而自成一格 。 她在虚构和非虚构之间自由穿行 , 在虚构和非虚构之中自如地书写真实 。
01
虚构与非虚构
在以郭爽这一本名发表作品之前 , 她曾以米亚作为笔名在报刊发表作品并出版过《亲爱的米亚:在广州遇到的79个故事》 。 这本“广州故事集”中的文字大多简短 , 比许多同样以故事集为名的作品更具故事色彩 , 离小说的形态则还有些距离 。 《亲爱的米亚:在广州遇到的79个故事》在命名和写法上有很强的实录意味 , 表面看来是非虚构作品 , 作者在序言中又坦陈它具有虚构的属性:“在地铁里遭遇的一个背影、眼神 , 或者从哪里听到一句动容的话 , 都可以变成故事 。 一个个虚拟的人 , 就这么从Word里生出来 。 ”
郭爽|郭爽:在虚构与非虚构之中书写真实
本文插图

福柯在《词与物》中认为 , 分类学是形成知识系统的重要基础 。 人们对事物秩序的理解取决于事物的分类 , 人们的经验、知识和价值观 , 也相应地受制于分类 。 由此 , 分类既是认知的方法和路径 , 同样也是限制 。 对于郭爽来说 , 宏观上认可非虚构和虚构这种分类 , 大概是取其方便 , 在具体写法上又打破虚构和非虚构的藩篱 , 则是因为意识到分类本身对于写作来说是有局限的 。
对于真实 , 郭爽充满探究的热情 , 而虚构和非虚构的手法如果各自为界的话 , 可能会把人们阻挡于真实世界之外 , 也会把人们阻挡在文学世界之外 。 正如伊瑟尔所认为的 ,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 虚构与想象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文学的特殊之处在于 , 它是虚构与想象两者水乳交融的产物 , 文学作为媒介的多变性也正是想象与虚构造成的 。
02
书写真实
郭爽所着意书写和希望呈现的 , 是何种意义上的真实?
首先是现实之真 , 或者说 , 是时代主要的真实 。 在《亲爱的米亚:在广州遇到的79个故事》中 , 她对他人的人生打量相对直接 , 点到即止 , 并无现代小说所看重的迂回曲折 。 这些文字 , 却呈现了大多数人可能经历或正在经历、曾经经历的种种境况 。 《正午时踏进光焰》和《我愿意学习发抖》中的不少人物 , 则既是独特的这一个 , 又承载着时代的普遍经验 。 在《拱猪》中 , 郭爽关注追星族文化 , 在“苹果化了”和“季末”这两个不同阶层的女孩身上 , 可以看到“粉丝”典型的心理机制 。 《把戏》的主题则与网络时代的角色扮演有关 , 对很多人来说 , 角色扮演不过是一种游戏 , 而对于小说中的蒋立立而言 , 则还是一种缓解焦虑的方式 , 是表达自我的方式 。 角色扮演承载着她的梦想 。 《蹦床》则把笔触指向程序员的生活与工作 。 这些人物往往具有时代的普遍特点 , 或者是某些文化部落中的典型形象 。 在书写这种时代的主要真实时 , 郭爽的作品又具有善于讲述的特点 , 叙述者的形象清晰而强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