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中国纾困惠企政策不少,成效几何?还有哪些难题待解?( 二 )


“及时出台纾困惠企政策,帮助很多企业度过了2月份至3月份的艰难时期,使他们在疫情好转时能抓住机会较快地恢复起来 。”刘向东说 。
经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运行呈恢复性增长和稳步复苏态势 。二季度GDP企稳回升、由负转正,增长3.2%,当季GDP比一季度提高10个百分点 。
企业的信心也在恢复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反映企业信心的宏观经济感受指数为99.3,比一季度上升4.0点;综合经营指数为93.7,比一季度上升4.5点 。在调查的8个行业中,宏观经济感受指数全面上升 。
“我国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上都走在世界前列 。某种意义上来说,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是最好的帮扶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要细化管控单元,实施精准防控,进一步推进复工复产 。经济发展了,社会循环起来了,对中小微企业来说就是最大的支持 。”张占斌说 。
让纾困惠企政策有效落地
刘向东表示,在纾困惠企政策的落实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有些企业还未享受到优惠政策支持可能就已关停了 。此外,还要防止政策的过度分散化,如果不能汇总整合为市场主体提供综合服务,将使政策效力大打折扣,不能及时传递到所需帮助的企业手里,而中小微企业对政策接受理解的能力有限,很难获取到必要的政策支持 。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杨瑞龙认为,在保市场主体方面,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输血”的方式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造血”的方式增强企业的活力 。
“政府的‘输血’行动能否有效提升市场主体的生存能力,还取决于‘输血’的方式与效果 。”杨瑞龙认为,一是“输血”是否及时 。应该在市场主体最需要政策支持时,政策能及时落地 。有时政策落实的中间环节太多,等政策下到企业,企业已濒临倒闭;二是“输血”的血型对不对 。企业遇到的难题是千变万化的,“一刀切”的纾困解难政策很难适合不同企业的不同需要,这就需要政策精准到位,对症下药;三是“输血”管道是否畅通 。中央这几年出台一系列扩大政府公共开支、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的政策,支持企业渡过难关,但在实地调查中发现,有些企业反映他们并没有切实感受到相关政策的实惠,原因之一就是“输血”的管道不畅通,存在中间环节“截留”及体外循环等现象 。
杨瑞龙认为,保市场主体不仅需要及时向企业“输血”,更应重视企业自身“造血”功能的维持与增强,通过营造更适宜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以及通过进一步市场导向的经济体制来重塑市场主体,以提升企业走出经营困境的自身能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