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哈拉和林:浓缩蒙古帝国兴衰的前世界中心( 三 )
文章图片
忽必烈将帝国都城搬到了燕京
然而,忽必烈的做法,在实际上造成了蒙古本土的空心化。
自从蒙古人大规模离开原先的故土,原先的部族人口就有了很大稀释。不少成员随着贵族一起被册封到遥远的新地盘,也就不再有返回老家的冲动。个别发展起来的城市,全部仰仗农民、商人、工匠和僧侣来增加人口,根基十分薄弱。
因此,哈拉和林的黄金时代已经随忽必烈的成功的一去不返。但这种城市的噩运才刚刚开始。
文章图片
忽必烈的成功 预示着蒙古帝国的衰败与毁灭
僭主时代
文章图片
后期的和林 主要依靠贸易继续维持大城市地位
在忽必烈开启的僭主时代后不久,元朝本身就在1368年走向灭亡。
在此之前10年,的元上都已经被红巾军摧毁,算是对哈拉和林命运的预演。等到大都几乎兵不血刃的向明朝投降,出逃的必力克图汗便开始以和林作为自己的北元都城。
1372年,明军50000人分三路杀向哈拉和林,将领是朱元璋麾下心腹徐达。
由于不熟悉草原环境,徐达选择自己亲率中路军冒进,最终被北元军队伏击大败。哈拉和林就这样成为了北元最重要的抵抗基地。长期的修养生息和保护政策,或多或少为当地留下了一定资源。但局势的继续发展,注定了此城和北元本身也只是在苟延残喘。
文章图片
攻入草原地区的红巾军
在西面的世界,蒙古人的霸权地位也开始趋于消退。
位于波斯等地的伊尔汗国已经在1335年就完全瓦解。分离出来的众多蒙古系贵族,忙于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厮杀不止。北方的金帐汗国则一直在忙于对付伊尔汗国,并经常和东欧的立陶宛及俄罗斯城市爆发冲突。位于河中等中亚腹地的西察合台汗国, 也在1369年被尊崇波斯-突厥化的帖木儿撮取。剩下在西域一带活动的东察合台汗国,根本无力支持草原。
蒙古人当年的扩张,最终在帝国各地培养出了这些对自己解构力巨大的僭主。不能不说是历史本身所开的一个玩笑。
以其中势力最大的朱元璋和帖木儿为例,两者的早年生涯都得益于蒙古帝国的相对宽松统治。两人在起家时段所采用的技术和组织手段,有很多也受惠于蒙古帝国的影响。但他们至少都在政治宣传层面,将蒙古人视为不共戴天之敌。在他们的帝国纷纷成型后,也以实际行动打击着那些还可能认同哈拉和林宫廷的蒙古地方势力。
文章图片
率军出击草原的明初大将 徐达
最后,双方通过使节与朝贡,实际上建立了依靠河西走廊的贸易联系。
依然是蒙古王宫管辖的东察合台汗国,被迫向两边称臣,作为彼此间的纽带和缓冲。这就让依靠草原贸易路线的和林,损失惨重。
在大部分贸易断绝的情况下,城市不仅无法支撑起反攻中原的事业,连大量云集境内的流亡人口都不能养活。
1380年,已经招募到足够带路党的明军再次北伐。在攻占和林后,整座城市遭到摧毁。大部分建筑被夷为平地,余下的也被返回的蒙古人遗弃。
文章图片
帖木儿在中亚掐断了和林的西部贸易路线
失去了哈拉和林这个精神之都,蒙古草原内部也开始出现进一步的分化。
西部的瓦剌与东部的兀良哈开始自立,让还具有北元正统的鞑靼内外交困。哈拉和林在这个阶段,往往属于瓦剌地界。他们作为蒙古部落中相对实力较强的一支,也有过重建和林的想法。
但新的和林可能并不是一座固定的城市,而是典型的游牧大汗王庭。
依靠可以快速拆卸的营帐,建立在旧城市的废墟伏击。在明成祖朱棣的几次北伐中,这种移动城市也几次被抓住而损失巨大。
文章图片
很多居民在帝国灭亡后选择重新回归游牧生活
一直到16世纪,还有部分人口在和林的废墟附近居住。
在达延汗的领导下,原本并不强势的鞑靼部开始了对瓦剌人的逆袭。
靠着自己的黄金家族血统和对明朝的几次胜利,达延汗甚至准备将都城迁回哈拉和林。
但随着他的突然去世,这个计划也就不了了之。整个鞑靼内部开始继续内战,瓦剌人也在活得喘息之际后屡屡东进。哈尔和林就这样在不断的占领和袭击中被撕碎。
文章图片
近代早期荷兰人笔下的哈尔和林想象图
实际上,古代哈拉和林的兴衰恰恰就是一部微缩的蒙古高原历史。
这座城市在大部分人所熟知的时代,就已经兴盛了很久。在自然条件逐步恶化的背景下,依靠远远不断的贸易继续维持着自己的重要地位。
推荐阅读
- ##2万亿市值的苹果帝国最大隐患是什么?2020-08-27 23:21:140阅
- []真正的“放贷帝国” 蚂蚁告诉你消费金融有多赚钱2020-08-26 09:26:400阅
- 次元快讯|五本男主视角种田文!糙汉男主秒变宠妻狂魔,打下商业帝国全给她
- 马哈拉施特拉邦|印度西部建筑倒塌 遇难者人数升至13人
- |浓缩贵州山水精华的天然盆景园——天河潭旅游度假区
- |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建筑物坍塌致1死17伤
- 活动|江苏中小学生“浓缩版”暑假:线上活动多了
- WeChat|复盘腾讯出海之路,WeChat只是企鹅海外帝国一角
- @复盘腾讯出海之路 WeChat只是企鹅海外帝国一角2020-08-24 09:16:140阅
- 【深度】打造2.0版大英帝国?脱欧过渡期的英国,还在幻想搞“盎格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