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艺术圈存在口红效应吗?( 三 )


快看|艺术圈存在口红效应吗?
本文插图

西尔维·弗勒里《Colorful 5 (Purple)》 , 布面丙烯 , 2017年
快看|艺术圈存在口红效应吗?
本文插图
西尔维·弗勒里《Solar Exposure》 , 布面丙烯 , 2017年
此外 , “口红效应”虽然存在 , 但绝不能想当然 , 并不是所有文化与艺术都能成为大卖的“口红” 。 “口红效应”的实质是通过消费较低廉的消费品来满足和提高精神上的需要 , 从而抵抗物质生活的下降带来的强烈不适 。

手冢治虫《森林大帝》 , 纸上水粉和记号笔 , 34×24cm , 1981年
毕竟当人们基本的生活需求都很难满足时 , 所有支出都是会经过谨慎思考的 。 因此 , 符合条件的“口红”需满足几个条件:第一 , 价格要足够低;第二 , 要具有心理安慰作用;第三 , 相比同价位的消费品 , 它的“安慰”作用要更强 。 想要使“口红”热卖常销 , “内容为王”才是铁律 。
快看|艺术圈存在口红效应吗?
本文插图

手冢治虫《铁臂阿童木和飞马》 , 板面丙烯和粉彩 , 67×49cm , 1978年
因此对于文化与艺术行业而言 , 经济危机未尝不是一个剔除劣质文化、优化整体格局的机遇 。 它们可以从中寻找商机 , 创造一支能让人们心仪的“口红”推广开来 。 人们则可以从繁忙的工作与生活中走出来 , 关注平时不甚了解的文学和艺术 , 以放松疗伤、增长阅历 。 如此看来 , “口红效应”也会实现双赢 。
快看|艺术圈存在口红效应吗?
本文插图
编辑、文马钰坤
【快看|艺术圈存在口红效应吗?】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 ,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