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古代男人们的头等大事:不同的朝代“盘”出了不同的男子发型


中年|古代男人们的头等大事:不同的朝代“盘”出了不同的男子发型
本文插图

秦兵马俑
中年|古代男人们的头等大事:不同的朝代“盘”出了不同的男子发型
本文插图

宋朝人爱簪花
中年|古代男人们的头等大事:不同的朝代“盘”出了不同的男子发型
本文插图

清宫剧剧照
当代社会 , 男性绝大多数是短发 , 偶尔遇到个别留着长发的男性 , 路人的目光像是被“吸”住一般 , 情不自禁多看两眼 。 然而 , 在古装剧里 , 男性十有八九是长发 , 与当今男性天差地别 。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 , 不同的朝代“盘”出了不同的男性发型 , 不仅是长度有变化 , 在造型方面 , 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潮流”:秦兵马俑掀开了丰富多变的秦朝男子发型图鉴 , 宋朝男子爱戴簪花 , 清朝统治者一声令下就剃光了汉族男子前半个脑袋 , 留起了大辫子……
秦朝士兵挽发髻级别不同“发型”不同
“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的出土 , 为人们提供了丰富而形象的考古资料 。 在整齐划一的军阵中 , 有着不同兵种、不同等级的区别 , 就连发式和头饰都各有特点 。

与电视剧带给观众的想象一致 , 秦朝士兵都留着长发 。 根据《中国历代妆饰》作者李芽的统计 , 步兵俑、骑兵俑、御手俑、跽坐俑有着不同的发型 , 仅步兵俑就有12种发髻 。 据了解 , 兵种之间做区分 , 是为了在联合作战的时候方便识别和指挥调度 。 由于行军打仗的需求 , 秦朝士兵都梳起了或高或低的发髻 , 有的还需要用发冠固定住 , 比较稳固 , 不易变形 。
“秦俑发式和发饰的繁复多样 , 与秦俑内部复杂的等级关系是相对应的 。 根据秦人及其前后的历史和传统习俗 , 尚右卑左是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 。 因此 , 发髻偏左的武士俑地位要低于发髻偏右的武土俑 。 ”根据李芽的分析 , 发髻偏左、偏右的武士俑 , 地位均高于发髻偏后的跽坐俑 。 此外 , 少数头部戴饰物的 , 比普通的兵马俑级别更高 。
清朝男人的大辫子也要装饰?带流苏还带坠儿
到了清朝 , 男子的发型经历了大变革 。
满族从头顶上就和汉族大不相同 , 他们剃发留辫 , 不仅能让头发不影响视线 , 还方便戴盔征战 。 1644年 , 清兵入关 。 刚刚占领北京的清朝统治者要求汉族人必须效仿满族衣冠 , 但时局动荡 , 这个政策暂缓执行 。

顺治二年 , 局势大定 , 清廷开始暴力执法 , “不随本朝制度者 , 杀无赦”!剃头匠们挑着担子游行于市 , 看到不符合规定的汉族男子就冲上去剃头 , 如果抵抗 , 就会面临杀头 。 这种政策引起民众的强烈反抗 , 清廷妥协为“十从十不从” , 同意部分人群遵循旧俗 , 民怨得以平息 。 但男子剃发还是必须执行 。
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剃发留辫 , 大多是同样的辫子和发型 。 不过 , 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大辫子 , 其实也各不相同 。
据李芽介绍 , 儒生、墨客都会留“官派辫子” , 编得不松不紧 , 后垂辫穗与臀部相齐 , 戴上官帽或瓜皮小帽 , 穿两截褂 , 脚下是福字覆鞋 , 显得规矩、斯文 。 讲究的 , 用红、黑丝绳扎辫子 , 两端成流苏下垂 。 八旗子弟将金银珠宝等珍品制作成别致的小坠角儿 , 绑在辫梢上 , 随辫摆动 。
处于社会底层的男子们 , 留着不同的发型 。 他们不留辫穗 , 把辫子编得又紧又硬 , 有时还在头发中间续些铁丝 , 为的是让辫子更硬实;辫梢不用绳扎 , 而是用布条捻起来扎着 , 辫梢向上撅起 , 当时人称“蝎子尾巴紧小辫” 。 这种发型 , 往往给人们“不是良民”的印象 。

1911年 , 辛亥革命成功 , 剪辫子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 然而 , 有些汉族人早已经习惯了200多年 , 对辫子反而又割舍不下了 。 革命党人派人上街巡逻 , 只要发现没剪辫子的汉族男子 , 就强制剪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