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钱锺书:宋诗选注·王安石( 二 )


北宋初的西昆体就是主要靠“挦撦”——钟嵘所谓“补假”——来写诗的 。然而从北宋诗歌的整个发展看来 , 西昆体不过像一薄层、一小圈的油花 , 浮在水面上 , 没有在水里渗入得透 , 溶解得匀;它只有极局限、极短促的影响 , 立刻给大家瞧不起⑥ , 并且它“挦撦”的古典成语的范围跟它歌咏的事物的范围同样的狭小 。王安石的诗无论在声誉上、在内容上、或在词句的来源上都比西昆体广大得多 。痛骂他祸国殃民的人都得承认他“博闻”、“博极群书”⑦;他在辩论的时候 , 也破口骂人:“君辈坐不读书耳!”⑧又说自己:“某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⑨ 。所以他写到各种事物 , 只要他想“以故事记实事”⑩——萧子显所谓“借古语申今情” , 他都办得到 。他还有他的理论 , 所谓“用事”不是“编事” , “须自出己意 , 借事以相发明”11;这也许正是唐代皎然所说“用事不直”12 , 的确就是后来杨万里所称赞黄庭坚的“妙法” , “备用古人语而不用其意”13 。后面选的《书湖阴先生壁》里把两个人事上的古典成语来描写青山绿水的姿态 , 可以作为“借事发明”的例证 。这种把古典来“挪用” , 比了那种捧住了类书14 , 说到山水就一味搬弄山水的古典 , 诚然是心眼儿活得多 , 手段高明得多 , 可是总不免把借债来代替生产 。结果是跟读者捉迷藏 , 也替笺注家拉买卖 。流传下来的、宋代就有注本的宋人诗集从王安石集数起 , 并非偶然 。李壁的《王荆文公诗笺注》不够精确 , 也没有辨别误收的作品 , 清代沈钦韩的《补注》并未充分纠正这些缺点 。
①参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八论李壁注王安石诗《致讥》《寓贬》;沈钦韩《王荆公文集注》卷一《上五事札子》注、《诗集补注)卷二《君难托》、《何处难忘酒》、卷四《和郭功甫》、《偶书》、《韩忠献挽词》、《故相吴正宪公挽词》等注 。
②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卷三十四 。
③参看刘勰《文心雕龙》第三十五篇、第三十八篇 。
④《昌黎先生集》卷二十五《登封县尉卢殷墓志》;“资”字值得注意 , 跟杜甫《奉赠韦左丞丈》所谓“读书破万卷 , 下笔如有神” , 涵义大不相同 。
⑤曾慥《类说》卷五十六载《古今诗话》 , 江少虞《皇朝类苑》卷三十九 。
⑥例如文彦博《文潞公文集》从卷四起就渐渐摆脱西昆的影响 。甚至《西昆酬唱集》里的作者也未必维持西昆体的风格 , 例如张咏《乖崖先生文集》里的诗都很粗率 , 而《西昆酬唱集》卷上有他的《馆中新蝉》 。
⑦例如杨时《龟山先生集》卷十七《答吴国华书》 , 晁说之《嵩山文集》卷十三《儒言》等 。
⑧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二十 。
⑨《临川集》卷七十三《答曾子固书》 。
⑩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五引《西清诗话》论王安石 。11《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五引《蔡宽夫诗话》记王安石语 , 亦见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卷四十一《窥园》诗注 。
12《诗式》卷一“诗有四深”条 。
13《诚斋集》卷一百十四《诗话》 。
14参看司马光《续诗话》记西昆体作家刘筠论《初学记》语:“非止‘初学’ , 可为‘终身记’ 。”
Array|钱锺书:宋诗选注·王安石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河北民
河北民 , 生近二边长苦辛① 。
家家养子学耕织 , 输与官家事夷狄② 。
今年大旱千里赤 , 州县仍催给河役③ 。
老小相依来就南 , 南人丰年自无食④ 。
悲愁天地白日昏 , 路傍过者无颜色 。
汝生不及贞观中 , 斗粟数钱无兵戎⑤!
①“二边”指辽和西夏 。
②当时宋对辽每年要“纳”银绢 , 对西夏也每年要“赐”银绮绢茶 , 可是这里的“事”字恐怕不是“以大事小”而是“有事于”——防御——的意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