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荧屏第一人沈力:没有观众,没我( 二 )

沈力如愿被录取 , 成为现场讲解开国大典的著名播音艺术家齐越的学生 , 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播音学习 。

第一次试播顺利完成后 , 沈力承担了电视台几乎全部的节目播音工作 , 播报5分钟的简明新闻 , 做画外解说 , 有时还要做专题采访 , 遇上节日庆祝实况、大型文艺晚会都得转播 。 她早上六点就得赶到台里 , 把需要播出的稿件一份一份背下来 , 播完一天的节目已经是晚上九点 。

那时的稿件都是手写 , 纸上写得密密麻麻 , 一层层批注、修改涂得难以辨认 , 沈力就准备了三色墨水 , 用黑色墨水抹去要删掉的字 , 蓝色加重修改过的地方 , 红色标明特别注意的字句 , 一张张手卡画得像“京剧脸谱” 。

“那个状况现在想起来叫狼狈 , 当时不觉得苦 , 也不觉得简陋 。 ”沈力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曾说 。

播报节目前的自我介绍环节 , “沈立环”三个字念得拗口 , 台里领导一提出 , 沈力随口就回答:“那就把‘环’字去了吧 。 ”后来“沈力”的名字 , 她沿用至今 。

中国荧屏第一人沈力:没有观众,没我。在一篇当年的报告文学里 , 沈力被称作中国电视播音主持界的“第一滴水” 。 沈力回想那个时期 , 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 , 没有规矩可循 。 “我那个时候真的很笨拙 , 什么是电视播音员都不知道 , 都在摸索阶段 。 ”

“她把最真挚的情感和尊重带给观众”

1974年 , 沈力主动申请离开了播音主持岗位 。 她回忆说 , “我想再学点什么东西 , 抱着很单纯的心 , 我就改行了 。 ”

她开始做电视专题 , 从选题到报批 , 从编稿到跑资料 , 都是一个人负责 。 摄像王崇秋参与了相声大师专题的拍摄 , “采访侯宝林 , 她准备的很充分 , 跟他聊相声 , 陪他做沙画 。 ”专题节目《相声大师到哪儿去了》在全国优秀电视专题节目评选中获了奖 。

1982年底 , 49岁的沈力接到通知 , 由她来主持一档服务类节目《为您服务》 。

这档节目的理念是“想群众之所想 , 急群众之所急” , 但沈力并不擅长琐碎的日常生活 , 由于工作忙碌 , 她很少做饭 , 两个儿子年幼时也是放在幼儿园里长大的 , 这样的经历使她感到自己很难准确地把握观众的需求 。

“我到底怎么为您服务 , 服务什么内容?”沈力看着一沓沓的观众来信 , 这是当时唯一了解观众的渠道了 。 每个午休 , 她都在看信 , “当时目的很单纯 , 就是从中找选题 , 看看人家需要什么我们做什么 。 ”

当时每个月大概有3000多封观众来信 , 最多时能有5000多封信 , 她几乎每封必看 。 她记得 , 有时候信里提到的问题 , 编辑们一时找不到解决办法 , 她会坦诚地说没有找到 。 比如冬天戴眼镜进教室时镜片哈气的问题 , 等找到解决办法 , 天气已经暖和了 。 她还是会做出回答 , 请写信的这位小同学原谅 , “我们诚心为您服务一年 , 我们没有忘记 。 ”


中国荧屏第一人沈力:没有观众,没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