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间市场|LPR形成机制改革的影响及对利率市场化的展望


本文基于我国信贷市场与银行间市场的实际情况 , 结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改革后的历次报价数据 , 着重分析了此次改革对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市场的影响 。 本文认为 , LPR形成机制改革有效提高了利率传导效率 , 降低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 但也加大了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 最后 , 本文对推进利率“两轨合一轨”进行了分析展望 。
关键词 LPR信贷市场银行间市场两轨合一轨
本篇文章来源于公号债券杂志
作者杜瑞岭 、孙婷轩 北京银行资金运营中心
本文原载《债券》2020年6月刊
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 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 新华社于2020年4月9日受权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 《意见》指出 , 应稳妥推进存贷款基准利率与市场利率并轨 , 提高债券市场定价效率 , 更好发挥国债收益率曲线定价基准作用 。 根据《意见》 , 利率“两轨合一轨”将得到进一步推进 。

早在2018年4月 ,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 , 目前中国仍存在一些利率“双轨制” , 一是在存贷款方面仍存在基准利率 , 二是货币市场利率完全由市场决定 。 《2019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进一步明确 , 利率“两轨”指的是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化无风险利率并存 。 “两轨合一轨” , 意味着央行将不再公布存贷款基准利率 , 而是让金融机构包括存贷款在内的各类业务活动都以市场化无风险利率为参考 。
为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 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 中国人民银行于2019年8月17日发布公告 , 决定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 。 利率“两轨合一轨”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 8月20日 , 新形成机制下的LPR首次发布 。
基于上述背景 , 本文将重点讨论LPR形成机制改革对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市场的影响 , 并对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做了展望 。
银行间市场|LPR形成机制改革的影响及对利率市场化的展望
本文插图

信贷市场与银行间市场的主要差异及利率“两轨”的形成
(一)两个市场的规模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中的占比不同

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中 , 存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负债渠道 , 是资金成本核算的主要构成部分;贷款为其主要的资产 。 截至2019年末 , 商业银行普通存款为192.88万亿元 , 贷款为153.11万亿元;商业银行银行间市场负债为15.31万亿元 , 资产端持有债券和同业存单共计47.63万亿元 。 可见 , 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中 , 信贷市场的规模占比远大于银行间市场的规模占比 。 同时 , 信贷市场负债是银行间市场负债的12.60倍 , 信贷市场资产是银行间市场资产的3.21倍 。 因此 , 稳定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对银行的稳健经营至关重要 。
(二)两个市场的资产端特点不同
在LPR形成机制改革之前 , 商业银行根据自身资产负债情况和客户资信状况实行差异化利率放贷 , 市场化程度较高 , 贷款与普通存款之间有明显的利差 。 银行间市场资产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 包含债券、同业存单等种类 , 没有明显的利率基准 , 与负债端之间也不存在明显的利差 , 例如 , 同业存单作为一方负债的同时也可作为另一方的资产 。 银行间市场的利润点主要来自期限错配利差和交易对手间的信用利差 。 商业银行若只靠银行间市场负债去投资银行间市场资产 , 则很难盈利 。
(三)两个市场的负债端特点不同

相较普通存款而言 , 银行间市场的负债具有主动性强、成本高等特点 。 从2015年10月24日起 , 我国将存款基准利率稳定在活期0.35%、1年期1.5%的水平 , 同时放开了利率浮动的上下限 。 为防止存款恶性竞争 , 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协定各家银行中长期存款利率普遍上浮40%~50% , 即活期存款利率在0.35%附近 , 1年期存款利率约为2.1%~2.25% 。 对比同期银行间市场隔夜质押式回购利率及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可以发现 , 银行间市场利率整体高于普通存款利率 , 且波动性较大(见图1) 。 此外 , 同业存单不能提前支取 , 负债到期可预测性强;普通存款则有“存款自愿 , 取款自由 , 存款有息”等特点 , 商业银行对客户取款没有太多的刚性限制 。 银行间市场负债更多的功能是调节资产负债结构 , 具有高度的主动性、计划性、补充性等特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