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跟着皇帝去避暑( 三 )


到了清乾隆时期 , 避暑山庄迎来了大规模扩建 , 同时也进入了山庄修建的第二个阶段 。 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 , 山庄于湖区建造了大型御用龙舟 , 青雀舫 。 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修建供皇太后居住的松鹤斋 。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修建永佑寺 。 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修建东宫 。 同时 , 由乾隆皇帝命名的乾隆三十六景也已基本形成 。
在历经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之后 , 清王朝对于全国的统治逐渐稳固 , 国家经济也持续发展 。 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 , 清王朝统一西北 。 与此同时 , 全国范围内建造园林的风气盛极一时 , 乾隆皇帝于是再次下令扩建避暑山庄 , 其中建筑包括于平原区修建的永佑寺舍利塔(又称六和塔)、文津阁与春好轩 , 以及于湖区修建的文园、戒德堂、烟雨楼等 。
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 , 避暑山庄的山区修建工程开始实施 。 这期间修建了绿云楼、创得斋、食蔗居、敞晴斋、秀起堂、静含太古山房、有真意轩、碧静堂、含青斋、玉岑精舍、宜照斋、山近轩等十余处园林建筑;珠源寺、旃檀林、碧峰寺、水月庵、鹫云寺五座寺庵以及斗姥阁、广元宫两座道观 , 还有山神庙、西峪龙王庙两座祠庙 。
避暑山庄山区主要由榛子峪、松林峪、梨树峪和松云峡四条山谷组成 , 而这些山区建筑正是依山势而建 , 遍布于交错纵横、幽静深邃的山谷之中 。
避暑山庄建造的第二阶段也是山庄周边庙宇修建的高峰期 。 继康熙皇帝修建溥仁寺、溥善寺之后 , 乾隆二十年至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55~1780年)25年间 , 乾隆帝又先后修建了12座雄伟的庙宇建筑 。 这其中包括普乐寺、安远庙、普佑寺、普宁寺、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广安寺、罗汉堂这九座藏传佛教寺庙 , 以及文庙、武庙、城隍庙三座汉族寺庙 。 这12座附属于避暑山庄的寺庙均为清朝皇帝为巩固统治地位而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 , 也是避暑山庄作为清朝第二个政治文化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
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 , 乾隆皇帝于松鹤斋内修建了继德堂 , 以供皇子爱新觉罗·颙琰 , 即后来的嘉庆皇帝居住 。 自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康熙皇帝考察热河直到继德堂修建完毕 , 避暑山庄的建造工程全面竣工 。
无形长城
康熙皇帝决定于热河修建避暑山庄 , 除了避暑 , 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 , 那便是边防 。
清朝入关之后曾面临诸多难题 , 这些难题包括中原地区人民的反清复明情绪;入关后八旗将士沉溺于游乐 , 导致战斗力下降;西北少数民族叛乱;英、法、葡、荷等欧洲国家对东南沿海地区的骚扰 , 以及对台湾的侵占 , 沙俄的入侵等 。 针对这些内忧外患 , 康熙皇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
康熙首先大力拉拢关内汉族地主 , 扩大统治基础 。 接着 , 宣布减免赋税以恢复生产 。 同时 , 严明军纪以提高军队战斗力 。 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 , 康熙皇帝凭借杰出的政治与军事才能 , 平定了由云南平西王吴三桂、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引发的历时8年之久的“三藩之乱” 。 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 , 清王朝收复台湾并于次年设台湾府 。
结束了南方“三藩之乱”并统一了台湾之后 , 康熙皇帝将视线转向了北方 , 开始着手解决北部边疆问题 。
清王朝的统治者与边疆蒙古各部关系的建立 , 可以追溯至努尔哈赤与皇太极时期 。 最初 , 满族的兴起和发展便是得益于蒙古的支持和影响 , 后来更是由于与蒙古贵族的联姻、结盟 , 满族才在与明朝的较量中获得助力 。 清王朝统治者于入关前后不仅已控制了整个漠南蒙古 , 同时也与北部喀尔喀蒙古、西部厄鲁特蒙古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
清王朝前期 , 北部边疆的安定 , 正是康熙皇帝能够较为顺利地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的关键 。 而在漠西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进入青海 , 控制西藏之后 , 极富野心的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勾结沙俄 , 准备入侵蒙古 , 与清廷抗衡 。 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 , 噶尔丹在沙俄的支持下 , 大举叛乱 , 致使西北边疆局势紧张 。 康熙皇帝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以及清王朝的统治 , 统兵亲征 , 打击叛乱分子 。 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 , 为了彻底平定噶尔丹叛乱并且进一步加强对内、外蒙古的管理 , 清政府于内蒙古多伦诺尔举行了历史上著名的“多伦会盟” 。 多伦会盟进一步强化了内外蒙古同清政府的关系 , 从而使得噶尔丹的反叛势力在政治上被逐渐孤立 。 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 , 清军第三次征伐噶尔丹 , 噶尔丹最终兵败 , 病死于科布多 。 至此 , 西部边疆趋于稳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