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歌|直播带货还能火多久( 二 )


 
“像她(刘歌)那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 肯定是不行的 。 ”
 
这名运营人员直言 , 理论上 , 直播网红面对的是全国市场 , 收入天花板很高 。 只要肯努力 , “一个月挣个五千八千很正常 。 ”如果资质好 , 情商高 , 能互动 , 又会些乐器 , “一个月几十甚至上百万都不奇怪 。 ”
 
前不久BOSS直聘发布的《2020上半年直播带货人才报告》也指出了行业的两极分化现象:带货主播平均月薪11220元 , 在全行业中处于高位水平 。 但71%的主播月薪收入在1万元以下 , 每天工作10-12个小时是生活常态 。
 
新人切入直播市场 , 有两种形式 , 一种是直接开播 , 凭借某种才艺慢慢积累粉丝;另一种则是先依托短视频寻求“出圈” 。 前者相对简单 , 可以个人操作 , 也可以选择加入公会 , 由职业运营人员来刺激主播的开播时长和频次 , 双方谈分成比例;短视频门槛稍高 , 因为涉及拍摄、剪辑、调音、选场地多个环节 , 一个账号的背后 , 往往需要一个团队的支持 。
 
相比短视频 , 直播的变现模式更直观 , 毕竟短视频也不能光靠打赏 , 最终的变现形式往往还是直播 。 “很多MCN粉丝多 , 但他变现能力弱 。 用户可能是冲着你的视频去的 , 而不是冲着人去的 , 粉丝看视频挺好玩 , 但可能真正开播的时候不来 , 没有匹配的变现能力 。 ”会登策划CEO李秀明对中国新闻周刊解释 。
 
但相对地 , 短视频具备更好的爆款制造能力 , 倘若“路子对了” , 粉丝增长的潜力会比单纯的直播要大得多 。
 
无论哪种方式切入 , 本质上都属于内容运营 , 带有赌的成分 , 不确定性大 , 且花费时间 。 因此行业里绝大多数机构并不会给主播出内容 , 采取的打法都是“两头吃”——一边以供应链整合变现、提供平台运营指导等名义大量签约素人主播 , 不设底薪 , 也不交社保 , 任其野蛮生长 。 倘若主播签下全约 , 没过合同期就走人 , 则需要支付高额违约金 。 这种模式下 , 只要源源不断有新人入局 , 对机构来说就是稳赚不赔 。
 
至于另一边 , 就是买粉 , 买量 , 刷数据 , 做成PPT进行大量宣传以吸引商家投入 , 骗取高额坑位费和分佣 。
 
据多家媒体报道 , 大多数情况下 , 商家很难通过直播带货把坑位费赚回来 。 近日诸多明星 , 甚至商界大佬入局带货 , 效果普遍不佳 , 从吴晓波到Angelababy接连“翻车” 。 但就算效果不好 , 代理机构大部分也不退钱 , 商家只能安慰自己花钱买了个曝光 。
 
一位专注供应链整合的业内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曾有MCN机构上门寻求合作 , 拿来一个PPT , 上面都是央视各个频道的主持人 , “不谈选品 , 不谈转化 , 开口就是让我们去对接五百个商家 , 一个十万坑位费 , 二八分成” 。 研究过这些主持人的身份信息后 , 她不禁直摇头:“都是各个夜间时段的不知名小主持 , 还有的已经过气好久了” 。
 
对方见说服不了她 , 开出了一个更诱人的回扣比例 。 但她想了想 , 还是拒绝了 , “我做的是长线生意 , 不能这么坑了商家就跑 。 ”
 
在这名业内人士看来 , 带货有门槛 , 仅仅只有流量并不能保证做好 , 因为“流量和流量之间的区别太大了” 。 主播的专业度 , 以及其与消费者之间构建起的信任才是决定胜败的关键所在 。 如果两者都不具备 , 本质上就是对商家的“割韭菜”行为 。
 
机构的困局
 
随着入局者越来越多 , 竞争进入白热化 。 据公众号“传媒内参”援引克劳锐数据统计 , 2019年中国MCN机构数量已突破两万家 , 而2018年 , 这个数字是5000家左右 。 另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 , 预计2020年中国MCN机构数量将达到28000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