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英俊的雅各比:别把他的画像和康德弄混了

王丁/华中科技大学
在一个所谓“后真相时代” , 似乎一切传统的、经典的努力都显得像个笑话 , 似乎所有人都被允许凭着自己的好恶和被虚构出来的话语权 , 对现存的一切进行一种“自由的”(真正的自由抑或自由的“幻象”?)涂抹、删改和混淆 。 在某种视角下 , 可以说这种“后真相叙事”正是“虚无主义”的一个后果 。 但如果把这种行为用在那个首次把“虚无主义”概念引入哲学的人身上 , 那就不好说究竟是理性的反讽还是这位人物的远见卓识了 。 首次引入“虚无主义”概念的人不是尼采 , 而是弗里德里希·海因里希·雅各比(Friedrich Heinrich Jacobi , 1743—1819) 。 但许多人知道他恐怕并非因为“虚无主义” , 而是来自一个常见的提醒:不要把他的画像和康德弄混了 。
澎湃新闻|英俊的雅各比:别把他的画像和康德弄混了左图为康德 , 右图为雅各比 。
当你用百度搜索“康德”的图片时 , 其中大量夹杂这幅雅各比的肖像 , 有些人会错以为 , 这幅肖像是康德的一个“颜值更高”版本 。 毕竟 , 康德老师如此伟大 , 似乎就应该英俊一些 。 而这种以讹传讹也并非汉语学界独有 , 据称在欧洲的一些出版物 , 乃至维基百科先前的词条中 , 也出现过这种混淆 。 这幅常被错认为康德的雅各比肖像 , 现藏于杜塞尔多夫的歌德博物馆 , 创作于1764年 , 作者不详 。
澎湃新闻|英俊的雅各比:别把他的画像和康德弄混了杜塞尔多夫歌德博物馆 。
谁是雅各比?
从思想史来看 , 这种误认更深层次的原因 , 或许在于今天的人们不再了解雅各比的工作和思想贡献 。 但对于一个思想家来说 , 正是这些才构成了他的身份 , 他的“谁” , 他的“位置” 。
谁是雅各比 , 这一问题甚至涉及一个思想史的本质性环节:康德之后的哲学局面是怎样的?对这一问题当然可以轻易回答说:是德国唯心论嘛 。 有句话我们已经听得要厌烦了:德国古典哲学是一个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的演进过程 。 然而还有一句意思与之相反、一些人也同样耳朵听得生茧的话:德国古典哲学不是一个直线进程 , 而是一个争辩系统 。 构成这个争辩系统之节点的重要环节有:荷尔德林的费希特批判 , 谢林与黑格尔的几次争辩 , 施莱尔马赫的唯心论批判 , 黑格尔的雅各比批判 , 谢林的雅各比批判以及他与雅各比关于神性之物的大争论……雅各比 , 除了把“虚无主义”这个概念引入哲学以外 , 他正是作为康德的批评者和斯宾诺莎的引入者而进入时代精神之视野的 。 若无后两点 , 既不会出现费希特 , 也不会出现谢林和黑格尔 。
如果说康德所受的启发主要来自英国 , 即休谟的怀疑论 , 那么雅各比的启发主要来自法国 , 他曾跟随笛卡尔主义者乐·萨奇(Le Sage)学习 , 也曾醉心于伏尔泰和卢梭的思想 。 1785年他出版了《论斯宾诺莎的学说 , 与摩西·门德尔松的通信》 , 从此名声大噪 。 两年后 , 又出版了《大卫·休谟论信仰:或观念论与实在论的对话》进一步说明自己的主张 。 但这里的“大卫·休谟”指的其实就是康德 , 这是哲学著作家们的惯用伎俩 。 比如我们需要注意:在海德格尔那里 , “笛卡尔”指的究竟是笛卡尔还是胡塞尔?在谢林那里 , “波墨”指的是波墨还是谢林本人?而我们所熟悉的一些康德批判理论中的“漏洞” , 比如物自体和因果关系之间的矛盾等等 , 实际上都出自雅各比手笔 。
作为康德哲学真正对立面的雅各比
澎湃新闻|英俊的雅各比:别把他的画像和康德弄混了不同语种书籍将雅各比画像误用作康德的部分案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