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浮士德的交易”还在继续吗?( 二 )
单就自然条件而言 , 莱茵河和亚德湾有着和奥德布鲁赫类似的地方:恶劣的气候和环境条件使这些地方时时面临洪水及伴随而来的传染病侵袭 。但迟至十九世纪 , 人类都未能对这两个地方加以全面改造 。对莱茵河进行大规模裁弯取直、缩短河道的工作直到1825年后才实现 , 其中政治推动力远大于技术进步:德意志政治版图在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会议后出现大幅变动 , 大量西南德意志中小邦国和城市被大邦如巴登、巴伐利亚和普鲁士吞并 , 小政权间的争吵不休被大国(邦)间虽然缓慢但具成效的外交斡旋所取代 , 对莱茵河的改造共识就此达成 。而亚德湾相对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建造港口的设想早在三十年战争时期就已出现 , 但它真正实现从遭人厌弃的泥沼地向军港的转变 , 却始于1853年 。正是在普鲁士官方近乎不惜一切代价贯彻政治意志的推动下 , 1873年一座名为“威廉港”(Wilhelmshaven)的现代城镇出现在亚德湾 。随后威廉港不仅成为德国最重要的海军基地之一 , 更与象征威廉帝国时代精神的“海军热”紧密联系在一起 。
《征服自然》首先是一部围绕进步展开的德国现代史 , 从奥德布鲁赫到上莱茵河 , 从威廉港的诞生到莱茵兰-威斯特伐利亚地区水坝的出现 , 无不验证着人类在进入工业化时代后驾驭自然的能力不断提升 。但在布莱克本看来 , 这一系列人为制造或改造的现代景观产生的时机 , 也是德国逐步从政治四分五裂迈向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 , 凭借科学和技术发明取得的成功改造自然的经验 , 进一步强化了德国人藉由政治崛起而大幅提升的民族自信心 。
与此同时 , 对征服荒野、开垦更多定居土地的强调 , 也使得一种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德意志家园叙事得以生根发芽 , “德意志家园”构成《征服自然》的第二个主题 。布莱克本选择从十九世纪中后期的具体文本出发 , 梳理出关于景观与家园创建的历史及文学叙事中的民族主义倾向 , 他还以民族地理学家马丁·比格纳(Martin Bürgener)的观点为切入点 , 将纳粹政权的“血统-土地-生存空间”话语与十九世纪的景观与家园创建逻辑联系在一起:只有德国人才能改造所谓“暗黑荒野” , 使之成为本民族的新家园 。比格纳所谓的“暗黑荒野” , 具体而言是波兰沼泽地区“混乱的水道 , 昆虫害兽猖獗 , 以狩猎、捕鱼或原始农业为基础的脆弱经济”以及生活其中的“不可救药地冷漠、浑浑噩噩的居民” 。而在这套说辞的背后 , 还包含了两层引申含义:一是将持之以恒开创家园的德国移民与庸碌乃至被认为是“累赘”的原住民(如斯拉夫人和犹太人)对立起来;一是要求进一步阻挡这些“劣等人”对德国人所开创的家园和景观的侵害 。但这背后更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种族理论不仅仅是纳粹政权的政治宣传工具 , 它也普遍见诸于地理学、经济学、人口学著作和各色面向普通人的小册子中 , 且最终构成了第三帝国向东部拓荒移民夺取“生存空间”的基本准则和大众舆论基础 。
具体到东部的“家园”建造 , 则不仅局限于所谓安置新移民的村庄(包括农舍、田野、牧场)的选址和布局 , 它还包含了公路、铁路和航道体系的设计——简言之 , 东部的新家园将是以现代规划知识和科学技术打造的人工景观 。但这样一来 , 似乎就与纳粹意识形态中“尊重”自然与乡土、反现代传统构成了矛盾 。早在十九世纪中叶 , 文化历史学家兼自然保护主义者的威廉·海因里希·里尔(Wilhelm Heinrich Riehl)在他的作品中就明确提出 , 德国的典型景观是“德意志的林海荒野”(“Wildnis des deutschen Waldes”) , 而象征工业化、资本和技术之上的大城市则代表着“退化”;里尔的观点显然很合纳粹主义者脾胃 , 后者“强调‘接近自然’和‘传统’的美德 , 谴责威胁到自然之美的不受约束的自由资本主义” 。
推荐阅读
- 做好|省疾控提醒:旅游尽量非现金支付,留好交易小票
- 汽车|小鹏汽车在纽交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XPEV”;TikTok出售交易或在未来48小时内达成|Do早报
- 活禽|再见了,活禽!湖南这些地方取消活禽交易,其他地方也……
- 汇商琅琊榜|十年一梦谈交易之---如何持赢
- 文物收藏|光绪元宝如何快速交易的?
- 汇商琅琊榜|交易员的逆袭人生全解析(一步步参照,你会进步的很快)交易日志的记录项目
- 数汇财经|一个良心发现的交易员的自白,原来中国散户是这样被玩死的。
- 汇商|一个靠直觉(盘感)交易的成功例子
- 币圈有道|短线交易才能斗赢狗庄,不要妄想趋势暴富
- Array|“杯酒释兵权”的背后:名将自污,恶徒猖狂,一场丑恶的权力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