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还在穿鞋,情绪已走遍半个世界
文 | 群学君
当情绪和偏见越来越多地入侵公共舆论 , 人们似乎越来越没有耐心去寻求事实与真相 , 人们宁愿止步于碎片化的表象解读和情绪化的抗争表演 。 相对于理性证据、中性立场、客观考察(它们已经被污名化为所谓的“理中客”)的态度 , 对立、分化乃至仇视 , 更容易唤起人们内在情绪的发泄——而这种情绪力比多 , 正是互联网的“流量为王”的社会心理基础 。传播学者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 , 称为“信任异化” 。 我觉得 , 与其说面对偷外卖的大学生 , “我们都有罪” , 不如说 , 如何改善这种“信任异化” , 上到有司大人 , 下到升斗小民 , 都有脱卸不了的责任 。真相还在穿鞋情绪已走遍半个世界跟许多互联网舆论焦点一样 , 昨天 , 发生在南京的一起沸沸扬扬的“名校考研学子偷外卖”风波 , 终于在几个小时内迎来“反转” 。事情的经过很简单:周日 , 有媒体爆料南京佚名大学生因为多次偷窃外卖被刑拘 。
一则本来毫不起眼的消息 , 却因为几个特别容易诱发集体情绪的关键词 , 开始备受关注——比如“名牌大学学生” , 比如“贫困” , 比如“兄妹辍学” , 特别是“偷外卖”和“被刑拘” , 人们一方面悲天悯人:都21世纪了 , 竟然还有人沦落到要为一口吃的不惜违法 , 更何况还是一位堂堂名校大学生;另一方面则是愤怒声讨:对这样徘徊生存边缘的弱势群体 , 警方的处置 , 太冷血 , 太没有人情味儿 。经过一夜的发酵 , 这则消息终于在周一的清晨汇聚成几篇“爆款”议论文 , 在坊间持续传播 。 这些文字没有在真相的揭露上有任何进步 , 相反从正反两方面增加了许多似是而非 , 缺乏逻辑却足以煽动读者情绪的论述:
比如 , 转述“美国大萧条时期那位为了让年幼的孙子不挨饿而偷面包的老太太”的故事 , 至于这个故事究竟从何而来 , 真实性如何 , 恐怕没人关心;
比如 , 断章取义的引用名言警句 , “再高调的道德指控 , 如果没有人性的光辉 , 也会变成伪君子;再公正无私的法律 , 如果没有人文底色 , 它也会变成一部恶法”;“雨果说:有时候 , 我们的眼睛可以看见宇宙 , 却看不见身边的悲惨世界 。 ”而作者所有的立论 , 全部来自自己的推断:一个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 , 如果不是饿极了 , 如果不是真没有钱 , 不会走到这一步的 。我愿意相信文章的作者的悲悯与真诚 , 因为他不仅认为 , 面对大学生周某的过错 , “我们都有罪” , 还拨打南京110 , 实名表达了“个人愿意承担这个偷外卖的大学生所造成的经济赔偿 , 希望警方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 放他一码”的美好愿望和勇敢担当 。经过这样的文字渲染 , 一个毫无疑问犯了错的年轻人 , 被包装成社会不公的受害者 , 甚至冉阿让式的悲剧英雄 , 进而引发网络舆论又一轮热议:
我也愿意相信绝大多数读者们真诚而善良的情怀 , 然而人们都忽略了最重要的问题:真相 , 或者说事实究竟是什么?直到昨天下午警方详细通告发布之前 , 所有舆论情绪的来源 , 就是这一则加上标点也只有109个字的新闻通稿:从5月份开始 , 南京某小区连续有外卖被偷 , 警方调查后发现 , 偷外卖的是一个正在复习考研的大学生周某 , 他有据可查的偷外卖行为就有10多次 。 据了解 , 周某是某知名大学本科生 , 为了他的学业 , 家中3个兄妹都辍学了 。 目前 , 周某已被刑拘 。严格来说 , 仅凭这样的事实陈述 , 我们无法对周某的行为动机和相应的社会因素做任何推论:3个兄妹为他辍学 , 并不能推论周某当下“真的没钱”;惯偷外卖 , 也并不能说明他就是“饿极了” 。基本事实还在穿鞋的时候 , 被煽动起来的情绪已经跑遍半个世界 。果然 , 几个小时后 , 南京警方发布通告 , “事情开始起变化” 。
实际上 , 在我看来 , 事实并没有反转 , 它从来就在那里 , 静默无声 , 而被“反转”的 , 只是被宣泄的廉价情绪 。平心而论 , 这件事不过是互联网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的小风波 , 就像一枚很小的石子在湖塘里溅起有限的几朵浪花 , 一两天里就会被人忘记 。 但它揭露的互联网时代社会心理的糟糕局面 , 却让人不得不忧心忡忡 。就像这起小风波里活生生展示的那样 , 当情绪和偏见越来越多地入侵公共舆论 , 人们似乎越来越没有耐心去寻求事实与真相 , 人们宁愿止步于碎片化的表象解读和情绪化的抗争表演 。 相对于理性证据、中性立场、客观考察(它们已经被污名化为所谓的“理中客”)的态度 , 对立、分化乃至仇视 , 更容易唤起人们内在情绪的发泄——而这种情绪力比多 , 正是互联网的“流量为王”的社会心理基础 。互联网的情绪化时代 , 人们离不开信任 , 但信任的发生基础 , 不再是事实或真相本身 , 而是情绪化的本能 。 正如学者全燕所言 , 社交网络上的信任问题在于: 人们一方面对传统媒体和公共机构的权威性缺乏应有的信任 , 将遭遇失信和背叛的风险无限放大 , 导致公权力被污名化; 另一方面 , 人们明知某些信息未必可信 , 却因为它迎合了某种情绪和利益诉求而不由分说选择了相信和传播 。 (参见:全燕《 后真相时代的信任异化 》)传播学者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 , 称为“信任异化” 。 我觉得 , 与其说面对偷外卖的大学生 , “我们都有罪” , 不如说 , 如何改善这种“信任异化” , 上到有司大人 , 下到一介草民 , 都有脱卸不了的责任 。THE END
推荐阅读
- 【追寻真相】亦忱诽谤案二审上诉状
- 孩子|宝鸡2岁半男童遇害真相曝光:有罪的,不仅仅是婚外情
- 怎样不秃顶|班主任说出真相:排名前三的学生大多有以下共同点,与父母有关
- 美国苹果电脑的销量暴涨背后的真相
- 王晴|女子离婚闺蜜介绍的两任男友相继而亡 真相令她气愤
- 布拉旅行|女子瞒着丈夫,与前夫签订20万赔偿协议,真相让人惊呆!
- 中年|轿车高速路上变道,还在路中间停下,货车猛打方向盘侧翻
- 老人|女子把6个月大的宝宝放在电梯外面......真相让人感动
- 宝娃|中国夫妻生下混血宝宝,3次鉴定皆亲生,姥姥道出真相后宝爸乐了
- 一不小心就要正式开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