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评|AI赋能,进击的虚拟偶像( 二 )


正因为上述种种优势,早在初音未来问世时,就有学者认为,虚拟偶像全面优于真人偶像,甚至极有可能取代后者。
但事实上,虚拟偶像不仅没有“取代”真人,其吸引力反而略显薄弱。例如在微博中,洛天依的超话粉丝有400余万,比起真人流量明星动辄以千万计的数量,这个数字显得实在有些可怜。即便粉丝数量难免注水,但从其活跃程度,组织程度来看,虚拟偶像似乎也落后真人一筹。
虚拟偶像的情感空场
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粉丝与虚拟偶像间的情感互动是单向的,他们的情感投入无法获得偶像的回应。而情感互动对于拉近偶像与粉丝距离至关重要。
例如,在李宇春的粉丝中有一个传统,每当李宇春演唱《Kulala》这首歌时,玉米们会齐声“调戏”李宇春,让她“啵一个”。而李宇春也会欣然从命,甚至主动提醒粉丝们“调戏”自己。
 文化产业评|AI赋能,进击的虚拟偶像
文章图片
兰德尔·柯林斯曾提出互动仪式链的理论,认为仪式性的情感互动能唤起参与者的身份认同,使他们更加自信和热情,李宇春与玉米的情感互动的确收到了这样的效果。一位玉米说:“这是我们玉米引以为傲的调戏环节。我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歌迷与偶像的关系,我们是朋友,是亲人。所以,我们在一起时可以如此的肆无忌惮,可以如此的轻松自在。”
在仪式之外,真人明星也可以和粉丝进行更偏日常化的交流,如在微博上与粉丝互动打趣。这样的交互虽不如面对面的交流亲切,却也营造了一种独特的亲密感,有学者称其为“远程亲密感”。
 文化产业评|AI赋能,进击的虚拟偶像
文章图片
相比之下,虚拟偶像与粉丝之间的互动连“远程亲密感”也无法支撑。诚然,虚拟偶像有利于擅长“调教”的“生产型粉丝”在“生产者”的角色中找到快感。然而,对于有更高情感需求的粉丝,虚拟偶像未免有心无力。
AI:虚拟世界的感情
因此,当AI偶像的拥趸们反复提到“情感”和“陪伴”时,他们恰恰戳中了传统虚拟偶像的痛点。传统虚拟偶像难以与粉丝进行双向的情感互动,这使得他们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以AI为支撑的新生代虚拟偶像则可以弥补这一“情感空场”。且不谈科幻电影中人与人工智能间缠绵悱恻的恋情。在现实当中,AI满足人类情感需求的功能也已经得到了探索。
2020年1月,微软小冰团队启动人工智能框架小规模测试,按照每个人类用户的需求,为其“定制”专属于他们的“A1情人”。据称,消息发布不到2小时,首批999个名额旋即被申请一空。而测试结束后,更有用户表示要感谢这段经历,让他弥补了自己的感情遗憾。
 文化产业评|AI赋能,进击的虚拟偶像
文章图片
而落实到AI偶像,即便目前他们的互动能力尚有局限,其所提供的情感陪伴也已经得到了一些认可。例如琥珀虚颜的不少用户表示琥珀带给了自己喜悦和慰藉,而且她自己也在不断成长。
 文化产业评|AI赋能,进击的虚拟偶像
文章图片
AI偶像的远景:重新定义偶像
行文至此,我们不难明白,打造一个“会说话”的虚拟偶像,看似只是AI的一小步,却是虚拟偶像打破自身局限的一大步。然而,填补“情感空场”只是AI偶像最为直接的效应。如果将视野放得更远,我们就会发现,AI偶像的出现可能重新界定何为“偶像”,以及粉丝与偶像的关系。
更加对等的情感关系
日本学者矢野认为,偶像与粉丝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不对等的,其不对等主要有三:首先,偶像只有一个,粉丝却有很多;其次,偶像声望高涨,财富在握,这拉开了他们与普通粉丝的距离;第三,偶像对粉丝的付出是“普遍化”的,粉丝对偶像的忠诚却是“个人性”的。
前两项不对等都很好理解,而“普遍化”和“个人性”的关系或许需要解释。所谓“普遍”,是指明星在回应粉丝的感情时,不可能为特定的粉丝量身定做,而是面向普遍的粉丝群体;而粉丝对偶像的忠诚之所以“个人”,则是因为他们的每一句应援都是偶像的个人专属。
情感上的不对等使得粉丝与明星的关系蒙上了阴影。一方面,粉丝在明星面前表现得极为卑微,甚至把“我怎么配给这样的美人花钱”挂在嘴边;另一方面,粉丝们只能以幻想来拉近自己和偶像的距离,他们以“女友粉”“姐姐粉”或“妈妈粉”自称,幻想自己与明星之间的亲密关系。
 文化产业评|AI赋能,进击的虚拟偶像
文章图片
显而易见,AI偶像可以一定程度地扭转这些不对等:他们可以化身千万,同时和每个粉丝交流;他们不仅“无权无势”,还担任着粉丝的生活助手;更重要的是,AI有能力为每个个体提供“量身定做”的回应。
由此,AI偶像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可能:他们才艺过人,却也平易近人;他们在舞台上广受追捧,却在生活中为粉丝服务;他们被所有粉丝“分享”而不“属于”任何个人,却又能兼顾每一个粉丝的个体性……简言之,AI偶像既具有偶像的魅力,又能和粉丝对等地交流。
全员偶像的赛博未来
AI的另一类功能也不容小视,那就是帮助人们生成自己的虚拟形象。在AI加持下,我们可以拥有两副身体:现实世界中的肉身,和赛博空间中的虚拟身体。我们可以轻易地打造一个受人欢迎的虚拟形象并成为偶像,换言之,我们可能进入一个“全员皆可偶像”的时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