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品读 | 从余光中到菲利普·罗帕特——“南京评论”丛书的前世今生( 二 )


我认为 , 分工观念造成的不只是泾渭分明 , 长此以往 , 也会大大侵蚀文化的创造力 , 失去文化发展的诸多可能性 。 所以 , 我期待来编一套文艺丛书 , 可以打破体裁和门类的界限 , 同时容纳散文、诗歌、小说甚至评论等等 , 我想通过这套书的示范 , 来提供跨界和综合的文化意识 , 更新过去的分工观念 , 使文艺有一天呈现打通边界的包容和多元 , 使新一代读者把综合、跨界当作常态 。
把“海象丛书”和“南京评论”丛书放在一起 , 就容易看清这种综合的编书理念 。 比方说 , 我编美国华裔诗人李立扬的第一本书《带翼的种子》 , 这是诗化的回忆录 , 当时国人还完全不知道他 ,他在美国主流诗坛拥有牢固的一席之地 。
我编王鼎钧的书时 , 当时三联刚出版了他的四卷本回忆录 , 但我认为 , 王鼎钧的最高文学成就 , 是他的单篇散文 。 为什么这么说?他早年是诗人 , 后来又写小说和戏剧 , 到五十多岁才决定将写作精力全部用于散文 , 这样在他最具创造力的散文中 , 能看到他对全部体裁的实践 , 比如 , 语言的诗化和意象化 , 戏剧的对白 , 小说的故事等 。
本来我还打算编入台湾作家许荣哲的《小说课》 , 他与我曾一起为台湾写作者开过三年小说课 , 他讲上半堂课 , 我讲下半堂课 。 台版书《小说课》是他讲课部分的总结 , 我想引入大陆 。 当时 , 大陆还没有《小说课》这类书 , 后来因故辗转到中信出版 , 成了畅销书 , 也成为诸多《小说课》书籍的肇始 。 我曾多次赴台交流 , 发现两岸文学交流的信息并不畅通 。 比如 , 台湾非常有名的作家宇文正 , 大陆却少有人知道她 , 台湾诚品书店不少原创书上 , 都印着“宇文正推荐”的字样 , 我大概只有说出“她对台湾的文学功绩大概相当痖弦当年的文学功绩”这类话 , 大陆读者心里才会一惊 。
于是丛书出版了她在大陆的第一本书《台北卡农》 , 是写台北的主题性短篇小说集 。 我认识台湾诗人焦桐时 , 大陆只出版过他的美食书籍 , 大陆读者并不知道他是著名诗人 。 他在台湾的作家身份 , 远大于他的美食家身份 , 他自己也渴望在大陆“恢复”作家身份 。 丛书编了他在大陆的第一本非美食书 , 写非洲见闻的散文精选集 。
南京|品读 | 从余光中到菲利普·罗帕特——“南京评论”丛书的前世今生
本文插图

2015年我赴美期间 , 认识了美国散文大家罗帕特 , 其间我领略了他在美国文学界的大家地位:他在食堂吃饭时 , 其他作家都在偷偷瞟他 , 谈论他 。 他因散文 , 赢得“美国蒙田”之誉 , 成为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 。 他的散文令我大为震惊 , 国内文学界还在讨论散文能不能虚构这类问题时 , 他早已在散文中用小说的虚构之笔 , 几乎写尽了自己的生活 。 说他是蒙田传人 , 真名副其实 , 他像蒙田一样 , 从未想要形成什么正经的风格 。
蒙田是因为不相信法语会长久 , 就随心所欲地写 , 不担心会影响自己的声誉 , 罗帕特当然不认为英语会短期消亡 , 但他仍对风格没有追求 , 这就更需要勇气了!他说 , 他就追求没有风格 。 他同时是诗人、小说家、哥伦比亚大学的写作教授 , 他在散文中的跨界也就必然 , 如同蒙田会在散文中跨界到哲学 。 我编了他在中文世界的第一本书 , 是讲述他半个世纪成长历程的散文书《大师之路》 , 这本散文的独特风格和写作理念 , 对一些敏感的中国作家一定会有启发 。
南京|品读 | 从余光中到菲利普·罗帕特——“南京评论”丛书的前世今生
本文插图

2016年他和我一同受邀 , 给复旦研究生上写作课 , 他讲散文写作 , 我讲诗与小说写作 , 我就与他说好 , 把他的《散文课》引进中国 。 在小说课、诗歌课已成为出版风头 , 尚无书籍专门探讨散文写作时 , 罗帕特倾数十年教学经验写成的《散文课》 , 一定会像许荣哲五年前的《小说课》一样 , 成为国内散文课书籍兴起的肇始 。 关于写作的书 , 谷崎润一郎的《文章写法》也值得一说 , 当国内出版社蜂拥出版他的小说时 , “南京评论”丛书当然不会跻身这样的潮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