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学书院|“了解中国,还是要扎根中国本土”( 四 )


第四个阶段是1980年到1988年 。 1981、82年左右 , 我开始追求一个“真山” , 而这座“真山”一定要中国化(后来我们改叫本土化) 。我们所强调的是一个当地、本土的 , 也就是在研究任何一种人的心理及行为时 , 必须深入到他的社会里面去 , 从他们社会的文化及历史的脉络去研究他们的心理行为 , 而不是盲目的套用西方的理论或方法来看眼前的问题或概念化这个问题 。
我们不是要从西方人的眼光来看 , 而是要以当地学者的眼光来看 , 我们不应该压抑自己身上的中国文化特点 , 反而应该把它反映出来 , 放在你的思考里面而且把它形成你的方法、工具 。 当然搜集资料的时候 , 要考虑到自己是不是太过主观 。
我们提倡所谓本土化的意思 , 是要你在研究任何一个当地人的心理跟行为问题的时候 , 首先要控制住自己 , 不要盲目的不经思考、不加批评 , 就套用外国心理学的一套东西 , 我们强调的是要到现象里面去 , 以当地的现象为师 , 但是要进入这样的现象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 要充分了解这个现象里面它的复杂性、具体性、独特性 , 了解多了以后 , 自然你的pattern就会呈现出来 , 到这个时候 , 你想套外国的理论都不容易套了 , 因为你已经进去了 。 但是我们过去并不是如此 , 我们只是把那个现象抽象化 , 把西方的理论impost到现象里去 , 用现象来迁就理论、方法、工具 。 其实这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 , 叫作metaphor , 所谓的“强奸现象” , 就是说强迫现象去迁就理论、工具跟方法 。 我们台湾跟大陆、香港等地都是同文同种同文化 , 所以在我们台湾的本土化心理学 , 将来也可以跟大陆、新加坡、香港的本土化心理学整合成“华人心理学” , 这个才是我们本土化的东西 。
1980年以后我越来越了解只有用这种研究方法 , 将本土化的研究取向所做的研究、获得的结果累积起来 , 那样的知识体系才真正是中国人心理学 。 这套东西现在美国心理学也承认了 , 其实美国的心理学也是一种本土的心理学 , 他们的心理学并不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 , 这跟物理学现象是不一样的 , 这其中经过了很长的历程 , 也是最近两三年才开始承认 , 当然这跟我们共同在国际上所做的努力也有关系 。 所以一定要是本土化取向所建立的东西 , 对当地的心理学家而言才是真正的心理学 , 才是“真正的山” 。
所以从1981年到1988年 , 我觉得我找到了方向 , 别的学科可能讨论了很久以后 , 学问研究上都还没实行本土化 , 可是我们心理学锲而不舍 , 一直到现在 。 但是我们所做的研究太少 , 还没办法完全建立 , 我们当时只是知道一个大方向 , 最后我们想到可以把几个重大文化的本土心理学统合在一起 , 叫做本土心理学 , 目标在于建立人类的心理学 , 这跟物理科学的作法是很不一样的 。 过去我们的心理学就是想把物理学的作法运用到心理学 , 于是发生了这些问题 。 所以1980到1988 年 , 我们一批人在做的方向 , 已经可以“看山似山”了 , 但是只有一点点的成就 , 还不是“一座山” 。
最后一个阶段是到1988年以后 。 我们才觉得“看山是山” , 觉得这就是心理学了 。 这之中有一个插曲 , 1988年我休假到美国去一年 , 第一个学期我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心理系 , UCLA的心理系是个大系 , 系里有八十个教授 , 其实当时我们全台湾的心理系也不过一百多个教授 , 人家一个半系就可以解决把我们掉了 。
第二个学期我到康乃尔大学 , 有一位很有名的哈佛大学医疗人类学教授亚瑟克来曼 , 他邀请我到哈佛大学去作一个演讲 。 当时哈佛大学举办了一个 Seminar On Personality In China, Japen, & India研讨会 。
Personality指的是人格、性格 , 这个在美国心理学是很重要的 , 很多学科例如: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人文学等都会使用到这个字 。 但是他们知道Personality所指的东西是心理跟行为的现象 , 这个概念的本身就充满了美国文化的特点 。 所以他们认为Personality是 conceptually isolated 应该把它孤立于social context , 去研究它内部的特点、它的性格特质、它的深层结构 。 他们也发现了文化上的局限 , 所以他们也很想了解跟美国西方文化很不一样的东方文化 , 是怎么样来看待这个问题的 。 他们请了一些外国学者来谈 , 而那次是请我去 , 大概有二十几个教授 , 各个系都有 , 像心理系、精神医学系以及医学院的教授 , 还有社会学、哲学系、中国文学系多位名教授也都在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