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学书院|“了解中国,还是要扎根中国本土”( 六 )


等到1988这个哈佛经验一刺激之后 , 破釜沉舟把这个看法改变 , 明目张胆搞本土心理学 , 大力的推展 , 请了更多的人来参与这个研究方向 , 说服更多的人来参与研究 。 我们的研究增加得很快 , 如果画一个曲线图 , 你会看到最近十年来所发表的论文数量 , 会呈现一个非常陡的曲线上升 , 我想在座的黄俊杰教授应该知道 , 我们不断的开研讨会 , 不断的有本土化心理学的研究刊物产生 , 每年出两本书 , 还有一系列的书出版 。 从1988到现在 , 我们可以说“看山是山”了 , 而且是真正的山 , 这中间总共经历了五个阶段 。
有时候我会想为什么我作学问会那么辛苦 , 其它的学者没有这么多转折 , 当了教授之后 , 生活都过的很好 , 领的薪水也都一样 。 所以下面我想以过去这四十年来 , 这五部曲的学思历程当作背景来跟各位检讨以下五个问题 。
第一个问题是职业与志业 。
我经过了很久 , 终于弄清楚什么是 “职业”(occupation) , 什么是 “志业”(vocation) 。 我以前从来没有懂过 , 要到第三个阶段「看山不似山」的时候才弄清楚 。 当时我自己检讨 , 为什么本来那么喜欢心理学 , 后来又不想作研究了 , 我体会到我是拿心理学的研究作为我的“志业” , 而非“职业” 。
“志业”跟“职业”究竟有什么不同呢?我告诉各位差异可大了 , 这是从我一生的学术生活当中所亲身经历的事 。
每当我看到别人在他们的“职业”中遇到困难 , 不是待遇不好 , 就是他不喜欢那个环境 。基本上“职业”是一件工作 , 就好象上班一样 , 有一份职业的名字 , 领一份薪水养家活口 , 朝九晚五一分钟也不多 , 这是比较正面的讲法 , 也有比较负面的说法 , 例如:工作的时候不投入 , 上班时间迟到早退 , 工作是工作 , 我是我 , 工作跟我相差十万八千里 。但是“志业”并不是这样 , 一个以志业为主的人 , 根本不会想到就业的问题 , 他喜欢做这个工作或这件事情 , 根本不会去考虑工作的时间 , 有时间就做 , 而且是不计成本的 , 有时候不但不赚钱反而还要赔钱 , 他也甘之如饴 。 他完全没有时间观念 , 即使是晚上工作也不知道东方之既白 , 那怕身体会搞坏他也照样做 , 他整个人的身心都投入到里面 , 因为他觉得自己做这份工作 , 可以让生命更有意义 , 生活更有价值 , 可以感觉到自己在这里面安身立命 , 这就是“志业” 。
当然天下最理想的状况 , 就是你的“志业”跟“职业”合而为一 , 不但有薪水可以生活 , 又可以在里头安身立命 , 觉得你的生命有意义有价值 , 又不斤斤计较时间 , 这是很多人的希望 , 但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如此 。
其实大部份的人都没有“志业”跟“职业”的观念 , 我们的教育也是如此 , 从小我们的父母亲跟老师所灌输给我们的 , 就是“职业”而非“志业” 。 我现在已经是六十多岁了 , 从来没有听到过有那个父母会告诉小孩子“志业”的观念 , 会让他去做自己觉得很有意思 , 做起来让自己觉得很有劲的事 , 不会去计较待遇的好坏 。 很少有大人会告诉小孩子 , 最重要的是要找一个事情让自己能够真正投入 , 甚至在里面安身立命 。 所以我们只有“职业”的观念而没有“志业”的观念 , 有的人很幸运 , 他的“职业”就是“志业” , 但是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 。
我觉得自己一直都很清醒 , 当初选择了“职业”也就等于选择了“志业” , 还好那时生病了一年 , 让我想得非常的清楚 , 看了很多人生观的书 , 也写了很多封长信跟朋友检讨我自己 。
今天讲这些话 , 是从我过去四十年来的经验体验到的 , 我并没有厌恶做一个心理学者或从事心理学研究 , 我现在反而有很多想做的题目 , 我的经验比以前丰富 , 想法也开窍了 。
我总觉得自己在五十五岁以前所做的研究 , 都可以丢到字纸篓去 , 只有在五十五岁之后所做的研究 , 我觉得还可以的 。 我现在真正懂得做研究了 , 知道想做什么 , 只可惜夕阳无限好 , 只是近黄昏 。 我最近十年常常有时不我予的感觉 , 所以我很希望年轻的学者能够投入的研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