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业绩掉队 坏账大幅增加 中银消费金融“蓝海”遇风浪

《投资者网》宋咏婷
中银消费金融于7月份迎来了新的人事变动 。 7月3日 , 上海银保监局核准了李正茂为副总经理;7月7日 , 批复核准了田红艳担任中银消金董事、总经理的任职资格 。
随着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巨头加注该行业 , 未来消费金融线上化、数字化的趋势不言而喻 。 中银消费金融作为行业"老前辈" , 在场景化、数字化等方面的短板逐渐暴露 。
一面是近三万件司法案件缠身 , 不少贷款难以收回;另一面是投诉平台上客户的纷纷指责 。 中银消金走过的第十年 , 随着新领导团队的到来 , 摆在他们面前的仍有很多挑战 。
场景弱势 , 竞争者涌入
我国消费金融领域依然处在发展"蓝海" 。 上半年平安消费金融、小米消费金融相继开业 , 行业内涌入了更多的互联网巨头 。 就连此前曾一度否认有布局消费金融计划的字节跳动 , 也于近日拿下网络小贷牌照 , 开启金融变革之路 。
而传统消费金融公司更倾向于在教育、医美、旅游、3C等垂直场景耕耘 。 中银消金目前产品主要有抵押消费贷款、信用消费贷款和交易分期消费贷款三类 。 交易专项分期主要针对教育、医美行业 。
医美行业迅速发展带动了医美分期的火爆 , 但与之对应的是频频发生的骗贷风波 。 风控监管仍是未解难题 , 在行业尚未走向成熟之前或将还会有大的变动 。
就医美分期而言 , B端的不稳定是医美分期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 。 根据《2020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显示 , 合法合规医美机构行业占比12% , 非法经营店铺数量超过80000家 , 可见行业中浑水摸鱼之流还较多 , 极易出现"跑路"现象 。 2018年医美分期平台的通过率从80%降至40% , 部分机构无奈退出医美分期市场 。
就教育分期来说 , 2018年海尔消费金融对接了600家在线教育平台;百度2016年财报披露的合作教育方已经超过3000家 。 《投资者网》致电中银消金客服了解到的该领域合作商户仅十来家 , 就数量上还是有很大的劣势 。
此外 , 场景劣势还体现在其对中介机构的依赖 。 2018年 , 中银消金线下贷款业务占比超九成 。 在线下消费场景中 , 获客渠道主要依靠的就是中介机构 。 但中介协同商户骗贷行为也时常发生 。
随着线下获客的成本和风险增加 , 消金公司开始积极布局线上业务 。 寻求开拓更多场景成为了众多消费金融企业的发展方向 。
今年上半年玖富、小米、趣店等金融科技公司相继推出线上自建平台 , 自建消费场景;海尔消金则利用大股东优势 , 通过海尔智家、够花等APP经营场景;马上消金主攻线上场景 , 合作场景超过200个 。
《投资者网》就是否有进一步拓宽消费场景的计划等问题向中银消金方面求证 , 目前未获得回复 。
业绩掉队 , 风险悄然显露
根据公开数据来看 , 2018年是中银消金业绩变化的转折点 。
2017年 , 公司业绩在行业中排名处于前列 , 甚至突破10亿净利润大关 。 2018年净利润同比下降约59% , 而其他头部消金公司仍处于增长状态 , 其中中邮、兴业、捷信消费金融净利润同比增长分别为195%、145%和37% 。 2018年捷信消金、招联消金净利润仍在10亿元以上 , 稳在第一梯队 。
中银|业绩掉队 坏账大幅增加 中银消费金融“蓝海”遇风浪
文章图片

值得关注的是 , 2018年中银消金资产减值损失增加近20亿元 , 占营业支出的比例从58%提高到了79% , 处于头部消金公司中较高水平 。 资产减值损失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贷款损失准备提高 , 2018年贷款损失准备为33.78亿元 , 较上年增长1.44倍 。
资产减值损失的增加直接影响到当期的盈利水平 , 其资产状况令人担忧 。
中银|业绩掉队 坏账大幅增加 中银消费金融“蓝海”遇风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