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沙亦强:碑帖拍卖市场十年散论( 四 )
渠道:书画之缘
近年碑帖市场崛起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千万元级极品的接连出现 , 对比10年前百万元级珍品的仅能偶尔现身 , 让人感叹市场变化之大 。
安思远的收藏是整拍 , 如果分拆上拍 , 单件大多会超过千万元 , 而这个层级的藏品在国内也当非绝响 。
可作为参照的是 , 2016年的广东崇正春拍中 , 《汉莱子侯刻石》初拓本拍出2070万元的创纪录高价;北京匡时秋拍中 , 宋拓《九成宫醴泉铭》以1725万元成交 。 2018年的北京荣宝春拍中 , 有傅抱石《读碑图》的《九成宫醴泉铭》以920万元成交;广东华艺国际春拍中 , 赵之谦考据《刘熊碑》以920万元成交 , 陈叔通旧藏《石鼓文》以874万元成交;上海匡时秋拍中明拓未断本《曹全碑》以908.5万元成交 。
在令人有点眼花缭乱的极品拍卖中 , 有心的藏家可以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 就是那些极品成交往往出自书画专场而非古籍善本或碑帖专场 。
《汉莱子侯刻石》是在“九藤书屋藏明清书画”专场 , 宋拓《九成宫醴泉铭》是在“古代书法”夜场 , 其他4件都是在“中国古代书画”或“中国书画”专场 。 与《汉莱子侯刻石》同场上拍的还有13件金石碑帖拍品 , 近10件都是20万元至60万元的精品;而有《刘熊碑》和《石鼓文》的专场中 , 数十件书画拍品中仅此2件碑帖 。
虽然在书画专场上拍的碑帖也有不少万元级优品 , 但从精品、珍品比例和成交价格上 , 书画专场似有一定优势 。
文章图片
《汉莱子侯刻石》初拓本广东崇正2016春拍成交价2070万元
究其原因 , 一是与不同拍卖公司对于金石碑帖拍品的经营策略差别有关 , 二是与不同买家群体的实力、趣味趋向和投资策略差异有很大关系 。
将金石碑帖列为古籍善本的子类经营已是一种传统 , 但金石碑帖实际又处于书画和古籍善本的交叉地带 , 与两者皆有深缘 。 一张拓片 , 无论是来自各种器物还是碑刻 , 也不管形式为立轴还是册页 , 本身就成为一种图案或书法作品 , 如果再有多段名家题跋和累累钤印 , 其观赏性往往并不亚于古书画佳作 。 此时的题跋和钤印已不仅是所谓的“帮手” , 而成为整件艺术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主要价值成分 。
也许可以说 , 越是高端藏品 , 题跋和钤印就会越多 , 也就越接近于书画艺术品 。 因此 , 整张拓片的价值或将得到更多提升;在不设古籍善本类专场的大型拍卖公司 , 优品及以上的金石碑帖藏品进入书画渠道或成多元竞争态势 , 并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拍品的品级梯次 。
藏家:新老之交
碑帖拍卖拓展书画渠道对于市场当然是一个利好 , 除了加强竞争更有利于发现市场价格外 , 也意味着一批更有实力的新藏家入局 。 其实 , 在书画和古籍多年来行情不振的大形势下 , 金石碑帖市场的逆市而上 , 显示的是收藏格局的演化 , 所传递出的重要信息就是新藏家群体的形成 , 这也正与艺术品拍卖界近来共同关注的新藏家涌现和收藏品类多元化趋势相一致 。
很多年来 , 说起金石碑帖 , 人们往往言必称清朝与民国的鼎盛年代 , 例如那时的名拓价格会数倍于名画 , 那时仅琉璃厂就有数十家碑帖专营店铺等 , 从而感叹于当下的碑帖处于价格洼地 , 期待着价值回归 。
究其原因 , 不少专家强调该领域专业门槛较高 , 需要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 , 没有一定学识的藏家一般难以轻易介入 , 更难指望其能投资盈利;有专家甚至直言看不到金石碑帖出现可观行情的理由 , 其实这种看法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还没跳出那个遥远鼎盛年代的思维模式 。
当年的金石碑帖之兴 , 主要源于大多为科举背景的官宦阶层及其所具有的较深厚文化修养 , 以及乾嘉以降学术考据之风的深远影响 , 并由此促成的社会时尚;所以 , 此类收藏往往会注重发掘史实、史料的考据性研究 。 如今 , 这些条件都已不复存在 , 也不可能再生 , 然而在现代信息社会 , 精品碑帖早已大量印制 , 各种信息更是查询与传播便利 , 传统金石学已更多地纳入考古学范畴 , 其资料性和研究性在民间收藏中的意义已发生很大变化 。
推荐阅读
- 古籍|王子今:“举非其人”必须承担责任
- 善本古籍|李渔:有现代观念的古代文人
- 古籍|王冀青: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察期间在敦煌获取汉文写经之过程研究
- 杨欢小巢|千年难题终于有了答案,到底谁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查遍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