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提升组织变革领导力是校长的时代选择( 二 )


但是不得不承认 , 对于学校管理组织变革最初是一种被动行为 , 随着学校规模扩张与内涵提升之间的速率差距越来越大 , 维护学校办学品牌和保障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我思考与突破的核心问题 。
变革的核心应指向人
2011年底 , 梅岭小学划入了邗江区 , 邗江区的教育基础和教育资源远远超过了原来的维扬区 , 梅岭小学的发展空间变大了 , 同时承担任务与发展挑战也增多了 。 作为校长 , 维护学校办学品牌以及保障教育教学质量是我推动学校组织变革的重要动机 。 彼时 , 梅岭总校的校舍改造工程全面展开 , 总校5个年级进行分流 , 校区横跨扬州东西 , 地理上各自分散 , 条件上各有差异 。 另外随着城乡教育布局的调整 , 有19名初高中的教师分流到梅岭小学 , 而临时聘用教师也占学校教师的两成 , 所有问题叠加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管理压力 。
因而 , 嬗变与坚守成为这一时期梅岭小学发展的关键词 , 核心要指向人 。 好在2007年我们就启动了“常春藤”教师专业发展学院的校本研修活动 , 在随后的几年 , “常春藤”教师专业发展学院扩展到“常春藤”班主任学院、管理学院以及家长学院 , 如此共同构成了“常春藤”校本研修体系 。 其实 , 正是这个发端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尝试悄然拉开了学校新一轮组织变革的序幕 , 开启了学校走向内涵式精致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
我确信 , 维护学校办学品牌以及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力量是人 , 所以我把组织变革的核心聚焦在唤醒人的自觉、激发人的潜能、提升人的工作效能上 。 为此 , 聚焦与学校发展紧密关联的几类人 , 从校本研修的角度开展基于“常春藤”校本研修内容、方式、体系以及制度等建构 , 力图改变梅岭人的教育行走样态 , 以期重构梅岭的教育生活图景 。 后来 , “常春藤”学院校本研修、“小种子”学生评价设计、“可法文化”课程研发等探索成为内涵式精致管理的成功案例 。
“大平层—事业部”引发的组织变革
时隔两年 , 梅岭小学的发展又一次面临巨大的转身 , 学校由传统的行政区划入了功能区 。 这一转变对梅岭小学来说意味着与已成功创办校区(梅岭小学西校区成为梅岭小学西区校 , 与梅岭母体分离)的彻底分离 , 以及承担功能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的任务 。 加之后来又有学校并入到我们这里 。
面对超大规模学校 , 我们如果固守习惯的管理办法 , 无法实现学校追求卓越的管理效果 。 我不得不继续带领管理团队寻找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 , 在此过程中渐渐聚焦到“生态管理”理念上 , 即把学校构建成一个与之相关的人的自然和谐、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体系 。
于是 , 通过协商共建、自我组织的方式 , 学校从校园文化、办学理念、课程开发、教育科研、信息服务、教育评价等方面切入 , 实施差异性与多元化的自主管理与参与管理 , 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共同体创建 。
在探索的过程中 , 我们开启了“大平层—事业部”的管理范式的设计与构建 。 “大平层”是指在校长室统领下负责学校教育规划、整体管理、发展统筹、资源整合、实践推进的管理决策中心 , 是学校管理架构的核心 , 其成员由学校校长和中心主任共同构成 , 大平层最重要的职能是研究战略规划、进行科学决策、促进长远发展 , 属于领导的智囊团 。 事业部制最初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组织结构移植到学校 , 就是按照学校所承担的核心使命、职能、任务进行划分而设立的若干功能区 。 “事业部”是学校管理架构的重心 , 由作为“核心事业部”的校区以及校区中的“子事业部”级部共同构成 。
“大平层—事业部”围绕学校发展核心事业部运行 , 由学校决策层、服务层、协商层共同支撑构建起学校管理组织新样态 。 决策层是学校管理大平层 , 由校区和级部管理者组成 , 在校长室统领下开展学校发展的各项决策、创新、研究、推进等工作 , 这是我们极为大胆的设计 , 除了满足学校决策 , 同时着力应对区域行政管理支持、指导、支撑不足的现状 。 校区执行校长的职能主要是在学校决策层的全面领导下 , 在学校各个服务部门的内涵支撑下 , 保障校区常规工作的运行 , 实现校区创新发展 , 维护学校教育品牌 。 级部是核心事业部的子事业部 , 在学校服务中心的支持下 , 承担学校各个级部日常管理运行以及实施级部创新发展等工作 。 级部工作由级部主任以及级部管理委员会成员共同负责 。 服务层打破过去的固化结构 , 以板块融合的方式逐步过渡到中心 , 目前由6大中心来承担职能 , 包括学生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课程发展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学术研究中心、行政管理中心 。 协商层主要包括少先队员代表大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党政工联席会议和家长代表大会 。 协商层主要处理和协调学校与家庭、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 , 以建立学校发展共识的最大公约数为目标 , 以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满意度为衡量标准 , 不断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改进与完善 , 从而营造更好的学校内部文化和外部氛围 。
这样的构建有助于梅岭对近10年来学校管理结构的调整 , 实现组织功能、架构的融合与回归 , 使学校管理逐步回到科学性、专业性以及文化性上 , 最终赋予学校持续发展的生机与动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