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请回答,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八个关键问题


半导体IP模式具有与众不同的属性 , 可撬动数十倍芯片产品+数百倍乃至数千倍产业生态 。 数据显示 , 半导体行业 , 全球IP每年市场规模大概是50亿美元 , 但是支撑了2700亿美元的设计产业 。
今天做一个CPU IP , 真正产生可观收入的时候可能是六到八年之后 。 同时 , 团队必须全心投入 , 支撑到第八年 , 这已超过所有一般传统的风险基金愿意做的事情 。 但围绕IP做生态投入 , 一旦生态建立了 , 就具有了难以撼动的产业优势 , 可以持续高速发展 。 通过掌控IP产业标准 , 可以获得行业话语权 。
何为生态?使用量越大、使用频次越高 , 越难被替代 , 这就是生态 。
很多日本、欧洲公司在不少行业也采取该模式 , 通过一些共同的技术平台、技术分享来打造全球生态体系 。 在这里掌握核心市场、核心标准 , 从而有了话语权 , 又造就了全球合作的模式 。
“比如 , Arm是一个可参考的例子 , 作为一个英国公司 , 在英国本土的营收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 但Arm通过提供核心CPU IP平台掌控了芯片产业标准 , 英国因此得到半导体行业话语权 。 ”

“通过更大的平台积累搭建更完整的IP和技术方案及全球人才 , 通过IP利益共享 , 解决多领域共性技术问题 , 从而培育投资下一个芯片领军企业 。 安谋中国目前的实践路线 , 一方面是基于Arm本身成熟生态 , 推动基于市场应用驱动的技术分叉;另一方面 , 是大力投入本土IP研发 , 再基于Arm标准和自研IP产品 , 通过投资、孵化等方式快速建设中国芯片生态 。 目前安谋中国的三款本土产品均已经被客户采用和量产 , Arm IP产品销售也创新高 , 新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 ”
7月7日 , 新华社瞭望智库召开“新形势下芯片自主可控路径”闭门研讨会 , 邀请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所长魏少军、Arm中国执行董事长吴雄昂等政府部门代表、专家学者及产业界代表深入探讨 , 分析当前形势下自主可控各类可行路径 , 为加快推动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建言献策 。 会上 , 吴雄昂做了发言 。

吴雄昂认为 , Arm通过51:49的中方控股合资公司 , 将国际技术与本土芯片和软件生态结合 , 推动一大批中国半导体公司通过这种技术转移模式补齐短板 , 让核心技术平台赶上了国际同行水平 。 这个51%中方控股结构是Arm在全球唯一一个中国控股的合资公司 , 有独特的技术平行分叉发展权 , 可控并有全球兼容 , 能用巿场和生态创造双赢的格局 。
在当前国际竞争格局下 , 芯片产业供应链将出现分叉 。 在底层、核心、架构部分各方可以保持一致 , 但在产品供应链各自平行发展 。 中国利用平行分叉的口子 , 未来可实现完全自主可控 。
深具国际视野 , 职业生涯横跨东西方 , 作为知名业内专家 , 吴雄昂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
结合其发言 , 会后 , 库叔采访了吴雄昂 , 请他回答了关于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八个关键问题 。
以下为其口述 。
1 中国半导体产业比较性劣势与比较性优势
中国半导体产业在以应用市场为引导的设计领域 , 如5G等领域有一些领先优势 , 其他方面则短板比较多 。
上游的设备材料方面差距比较大 , 短板比较难补齐 。
中游设计方面通过Arm+台积电 , 基于应用引导 , 在手机、消费、5G、服务器等领域能局部赶上甚至小步领先 。

在制造方面的短板也比较明显 , 落后美国等发达国家二至三代 。
一句话 , 中国的比较性劣势是整体能力尚处于发育阶段 , 半导体产业的技术密集、资本密集、产业集群特性使整体能力提升需要一个过程 。
中年|请回答,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八个关键问题
本文插图

技术突破在相当一段时间要靠国际合作与人才突围 , 产业集群发展关键要靠龙头企业带动尤其是生态平台化公司的带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