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害怕自己不成功、总是担心会“掉队”…… | 我们为什么需要缩小圈子、换批朋友?( 二 )
在社会中那些势利的目光下 , 社会地位完全等同于人的价值 , 地位更高的人是受到“宠爱”的:ta们会受到殷勤的服务、热情的捧场、占据最好的位置 。 他们有特权 。
在这样一种环境中 , 身份之外的自我是如此渺小 。 我们追求辉煌的成就、更高的身份 , 是因为我们也想要获得这种儿时就期盼的、(看似)充分而无条件的宠爱 。
b. 我们对生活有了过高的期待 。
德波顿认为 ,人们对事物的期待并非是孤立形成的 , 而是会参考那些(我们认为)和自己“同一级别”的人 。如果这个比照群体更优越、更有成就 , 我们就会认为自己原本也应该有更大的成就 , 并因此感到焦虑 。
互联网让我们看到了更多功成名就的同龄人、衣食无忧的富二代 , 我们的父辈只会和他们生活中的同辈比较 , 而我们能够看见世界上最优越的生活——这令我们对自己的身份感到不满足 。
c. 停止耻辱 , 找回尊严 。
很大程度上 , 贫困对自尊的影响取决于周围人对贫穷的理解和看法 。 在一个“精英崇拜”的社会中 , 人们真诚地相信 , “精英”们之所以更富有、身份更高 , 是因为ta们更勤劳、能力强、更高尚 , ta们值得拥有更好的 。
同样的 , 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 , 也被认为是由于懒惰无能、智识低下、德行有亏 , 才落得此下场 。
换句话说 , 当人们认为 , 社会等级真实且完整地反映了个体自身的素质时 , 贫穷不仅是一种痛苦 , 更是一种耻辱 。 从这个角度来看 , 我们渴求财富、身份 , 只是为了不被羞辱 , 找回自己应得的尊重 。
本文插图
身份焦虑的根源 ,
是不接纳多元的社会标准 。
在很多人心中 , 美好生活的图景是同质化的——想要过得幸福 , 就要做学霸、上名校 , 然后事业有成、钱权双赢……
但这一图景中暗藏着两个问题:
首先 , 身份的获取是极为困难的 。 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 比如:原生家庭、才能、运气……无数原因可能导致我们“失败” , 而随之而来的就是耻辱感——“我没能让世界承认我的价值” 。
其次 , 人们往往还会发现 , 即使已经达到某个目标(升职、加薪) , 也难以感到真正的满足 。 因为随之而来的 , 是看见了更多更高身份的人 , 开始进一步的焦虑 。
总而言之 , 对于钱财或权力的追求 , 很难带给我们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 。 甚至可以说 , 它经常是我们痛苦和空虚感的源头 。
*既然如此 , 为什么我们仍愿意坚定地追求它?
芝加哥大学的教授Lauren Berlant曾提出过“ 残忍的乐观(cruel optimism)”这一概念 。
她认为 ,当我们渴求某个东西时 , 我们实际上是相信它能给我们带来一系列的满足 。 这种相信的态度是“乐观”的 , 但这种乐观有时是“残忍”的 。
因为当我们所渴求的、与自身并不匹配时 , 这种“坚信”的态度会令我们盲目坚定、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真实需要 。
——我们把“可能性”寄托在眼前这条看似唯一的道路上 , 即使它已经对我们当下的生活造成伤害也在所不惜 。
但这本身就令我们失去了找到那条真正属于我们的道路的机会 。 甚至可以说 , 很多时候 , 就是我们所渴求的 , 令我们的目标和心愿变得不可能 。
比如说:
有些人可能会跳过“挖掘自身兴趣和潜能”这一过程、或是放弃感兴趣却冷门的领域 , 选择更有“钱途”、更容易“成功”的其它行业 。
然而 , 由于走上了一条并不适合自己的道路 , ta们往往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感到十分痛苦 , 也难以在这一领域内有所建树 。
我们太过目标明确地追求着社会灌输给我们的“成功”和“幸福” , 实际上妨碍了我们探索和发展出自己真正的潜能 。 就是这种对“成功”的单一想象 , 降低了我们“成功”的可能性 。
推荐阅读
- 姚礼勤|姚礼勤:回归文明与健康的无忧生活就是时刻做最好的自己
- 头排看客|长相有这三个特征的女人,穿衣风格适合走帅气路线,不要埋没自己
- 验房|别被交房高兴冲昏头!当天这9处忽略验收,后期费用全自己兜着
- 代国|赵襄子为攻取代国甘愿用自己亲姐做诱饵,此地对于赵氏有多重要?
- 朱元璋|朱元璋查阅卷宗,获知死刑犯身份后吓出了一身冷汗,赶紧下令赦免
- 美容|皮肤应该“穷养”呢?还是“富养”?关键要看自己的皮肤适应性
- 北方有情人|别为“不值得”的人,忘记自己
- 心理健康|害怕患上老年痴呆症?这7类人群尤其要注意
- 独孤西枫|“女人离婚以后的靠山,是自己”
- 荣威|联合引擎|瑞虎5x竞争力分析,我疯起来自己人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