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古诗文经典传承:《咏怀古迹五首》 唐 杜甫( 二 )


颔联承上漂流西南 , 点明所在之地 。这里风情殊异 , 房屋依山而建 , 层层高耸 , 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 。他们身穿带尾形的五色衣服同云彩和山峦一起共居同住 。
颈联追究支离漂泊的起因 。这两句是双管齐下 , 因为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 , 它既是自己咏怀 , 又是代古人——庾信——咏怀 。本来 , 禄山之叛唐 , 即有似于侯景之叛梁 , 杜甫遭禄山之乱 , 而庾信亦值侯景之乱;杜甫支离漂泊 , 感时念乱 , 而庾信亦被留北朝 , 作《哀江南赋》 , 因身份颇相类 , 故不无“同病相怜”之感 。正由于是双管齐下 , 所以这两句不只是承上文 , 同时也起下文 。
尾联承接上联 , 说庾信长期羁留北朝 , 常有萧条凄凉之感 , 到了暮年一改诗风 , 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 , 常发乡关之思 , 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 , 为人们所称赞 。
第一首诗从安史之乱写起 , 写自己漂泊入蜀居无定处 。接写流落三峡、五溪 , 与夷人共处 。再写胡人安禄山狡猾反复 , 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 , 欲归不得 , 恰似当年的庾信 。最后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 , 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 。全诗写景写情 , 均属亲身体验 , 深切真挚 , 议论精当 , 耐人寻味 。
第二首诗因宋玉宅而缅怀其人的风流儒雅 。有人认为 , 杜甫之“怀宋玉 , 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 , 所以自悼也” 。全诗铸词溶典 , 精警切实 。
诗是作者亲临实地凭吊后写成的 , 因而体会深切 , 议论精辟 , 发人深省 。诗中的草木摇落 , 景物萧条 , 江山云雨 , 故宅荒台 , 舟人指点的情景 , 都是诗人触景生情 , 所抒发出来的感慨 。它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 , 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诗人瞻仰宋玉旧宅怀念宋玉 , 从而联想到自己的身世 , 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宋玉的崇拜 , 并为宋玉死后被人曲解而鸣不平 。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写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欢会故事 , 因而传为巫山佳话 。又相传在江陵有宋玉故宅 。所以杜甫暮年出蜀 , 过巫峡 , 至江陵 , 不禁怀念楚国这位作家 , 勾起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悲慨 。在杜甫看来 , 宋玉既是词人 , 更是志士 。而他生前身后却都只被视为词人 , 其政治上失志不遇 , 则遭误解 , 至于曲解 。这是宋玉一生遭遇最可悲哀处 , 也是杜甫自己一生遭遇最为伤心处 。这诗便是诗人瞩目江山 , 怅望古迹 , 吊宋玉 , 抒己怀;以千古知音写不遇之悲 , 体验深切;于精警议论见山光天色 , 艺术独到 。
杜甫到江陵的时候是秋天 。宋玉名篇《九辩》正以悲秋发端:“悲哉秋之为气也 ,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当时正是产生悲秋之情 , 因而便借以兴起此诗 , 简洁而深切地表示对宋玉的了解、同情和尊敬 , 同时又点出了时节天气 。“风流儒雅”是庾信《枯树赋》中形容东晋名士兼志士殷仲文的成语 , 这里借以强调宋玉主要是一位政治上有抱负的志士 。“亦吾师”用的是王逸的说法:“宋玉者 , 屈原弟子也 。闵惜其师忠而被逐 , 故作《九辩》以述其志 。”这里借以表示杜甫自己也可算作师承宋玉 , 同时表明这首诗旨意也在闵惜宋玉 , “以述其志” 。所以次联接着就说明诗人自己虽与宋玉相距久远 , 不同朝代 , 不同时代 , 但萧条不遇 , 惆怅失志 , 其实相同 。因而望其遗迹 , 想其一生 , 不禁悲慨落泪 。
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 , 后半则为其身后不平 。这片大好江山里 , 还保存着宋玉故宅 , 世人总算没有遗忘他 。但人们只欣赏他的文采辞藻 , 并不了解他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 。这不符宋玉本心 , 也无补于后世 , 令人惘然 , 所以用了“空”字 。就像眼前这巫山巫峡 , 使诗人想起宋玉的两篇赋文 。赋文的故事题材虽属荒诞梦想 , 但作家的用意却在讽谏君主淫惑 。然而世人只把它看作荒诞梦想 , 欣赏风流艳事 。这更从误解而曲解 , 使有益作品阉割成荒诞故事 , 把有志之士歪曲为无谓词人 。这一切 , 使宋玉含屈 , 令杜甫伤心 。而最为叫人痛心的是 , 随着历史变迁 , 岁月消逝 , 楚国早已荡然无存 , 人们不再关心它的兴亡 , 也更不了解宋玉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 , 以至将曲解当史实 , 以讹传讹 , 以讹为是 。到如今 , 江船经过巫山巫峡 , 船夫们津津有味 , 指指点点 , 谈论着哪个山峰荒台是楚王神女欢会处 , 哪片云雨是神女来临时 。词人宋玉不灭 , 志士宋玉不存 , 生前不获际遇 , 身后为人曲解 。宋玉悲在此 , 杜甫悲为此 。前人说“言古人不可复作 , 而文采终能传也” , 恰好与杜甫的原意相违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