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财经研究所|被时代抛下的“酒王”


读懂财经研究所|被时代抛下的“酒王”
本文插图
众所周知 , 白酒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殊符号 。 但很少有人能意识到 , 时代主题变化 , 会成为白酒行业一切兴衰起落的主线 。
毫无疑问 , 当下最适应时代主旋律的白酒是茅台 。 但在三十多年前 , 汾酒才是当之无愧的白酒之王 。
【读懂财经研究所|被时代抛下的“酒王”】1987年 , 汾酒厂实现利税8830万 , 是五粮液的4倍 , 茅台的6倍 。 新华社在一篇报道中表示“全国每1斤名酒中 , 就有半斤出自杏花村汾酒厂 。
在时代变化中 , 白酒品牌的崛起和陨落 , 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漫长的演化过程 。
很多人把茅台的成功简单归结为偶然的历史原因 。 但他们忽视的是 , 与清香型、浓香型白酒相比 , 酱香酒在制造工艺和周期上 , 更为复杂 。
纵观全球名酒 , 但凡能迈入高端市场的 , 都是时间的朋友 。 换句话说 , 相对复杂的工艺 , 也为茅台品牌的塑造打下基础 。
与茅台相比 , 汾酒所代表的的清香型白酒 , 具有出酒率高、发酵时间短、基酒品质难保障等特点 , 天然不符合高端白酒的气质 。
同时 , 在历史节点上一次次的错误选择 , 让本就天赋不如茅台、五粮液的汾酒 , 最终在时代的竞争中败落下来 。
/ 01 /
汾酒还是“大哥”
现在一说白酒 , 大家都会想到茅台(SH:600519)、五粮液(SZ:000858) , 甚至二锅头 。 但很少人会想到汾酒(SH:600809) 。
这也不奇怪 。 从业绩上看 , 两者完全不在一个级别 。 2019年汾酒的净利润只有19.4亿元 , 不到茅台净利润的二十分之一 。
都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 30年前可不是这幅光景 。 1987年 , 汾酒厂实现利税8830万 , 是五粮液的4倍 , 茅台的6倍 。 新华社在一篇报道中表示“全国每1斤名酒中 , 就有半斤出自杏花村汾酒厂 。
汾酒取得这样的成绩 , 离不开当时的历史背景 。
改革开放后的前十年 , 白酒价格还没完全放开 。 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汾酒、剑南春等白酒 , 价格相差无几 。 当时的现状是 , 谁能率先扩大规模 , 谁就能称王 。
而汾酒的清香型白酒有出酒率高、生产周期短等优势 , 能用最少的原材料 , 在短时间快速扩大产能 。
最典型的例子 , 在扩产能过程中 , 当时汾酒的员工只用了平常用时的五分之一 , 就完成了预定的工作量 。 汾酒的产量也由1985年的8000吨 , 提高到1988年的1万吨 。
汾酒迈入产能1万大关那年 , 白酒行业发生了变革 。
当时 , 改革开放已经行至第十个年头 , 终于轮到难度最大、风险最高 , 却又极为关键的价格改革 。 随着价格“闯关”开始 , 国家也放开了十三种名酒的销售价格 。
回头来看 , 这个政策彻底改变了过去白酒行业以量取胜的格局 。
从此之后 , “价格”开始登台做主角 。 价格的起伏决定着酒企市值的涨落 , 背后是品牌的竞争 。 “高端化”也成为近代白酒行业发展的最大主线 。
于汾酒而言 , 曾经赖以自豪的产量 , 也成为其走向新时代最大的包袱 , 并为今后公司的衰退埋下伏笔 。
/ 02 /
清香酒的品牌故事不好讲
白酒的品牌有多重要?给你们说两个事实 。
据统计局披露的数据 , 2019年茅台收入占行业收入约15% , 利润总额占行业约47% 。 一家公司赚了半个行业的利润 。
众所周知 , 白酒是一个周期性行业 。 但高端白酒和普通白酒在周期中面临的处境可不大一样 。
以下行周期为例 , 拥有名酒的酒企最多降价 , 就可以维持原来的份额 。 但名酒降价会极大挤压中低端酒企的生存空间 , 让其经营都会存在困难 。
说白了 , 高端白酒和普通白酒本质上是两个生意 。 一个主打社交场景 , 赚取的是品牌溢价 。 另一个只是快消品 , 赚取的是“辛苦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