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民资闯关交通基建:融资与盈利待考


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呼唤民资入场 。 7月8日 , 国家发改委等12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 从破除准入壁垒、强化资源支持、塑造新型商业模式等8个方面提出具体指导 , 激发民企活力 。
从市场化改革角度看 , 引入社会资本是大势所趋 。 在今年财政吃紧的背景下 , 政策撬动民间投资又有着特殊的意义 。 不过 , 交通基建投入大 , 回报周期长 , 制约民企入局的不仅仅是资质和资本 , 也在于未来盈利预期 。 对于这些担忧 , 此次《意见》在不同层面进行了回应 。
【北京商报|民资闯关交通基建:融资与盈利待考】北京商报|民资闯关交通基建:融资与盈利待考
本文插图

准入关:招标不设限
交通基础设施领域投资量巨大 , 根据中国银河证券统计显示 , 近20年 , 交通领域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额预计超50万亿元 , 耗费资金不菲 。
“国家财政支出需要靠一定杠杆效应带动民间投资兴起 。 虽然现在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已经有了一定修复 , 但总体而言依旧偏低 。 ”昆仑健康保险公司首席宏观研究员张玮对北京商报采访人员表示 。

尽管如此 , 制约民企参与交通基建的显性及隐性门槛依然不少 。 “国企中标 , 民企干活”一度是业内心照不宣的规则 。 中钢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胡麒牧对北京商报采访人员分析称 , 在制度层面 , 现存的一些制度性文件对民资参与基建作出了限制性规定;在具体项目招投标层面 , 部分明显超出项目特点和实际需求的要求也会将民企排除在外 。
此次《意见》着重重申并细化了破除隐性壁垒的举措 。 例如 , 合理设置资格条件 , 不得以任何形式对民营企业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设置限制性门槛 , 不得以施工企业必须在施工所在地设立子公司为由限制民营企业参与项目投标 , 不得在招标文件中提出明显超出项目特点和实际需求的资质资格、业绩、奖项等要求;全面清理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现有资质资格限制性规定 , 分类提出处理措施;在不影响铁路路网完整统一的前提下 , 研究将部分路段或部分工程分开招标 , 单独组建项目公司 。
不仅是在传统基建项目领域 , 当前关于民营资本进驻新基建领域的讨论也格外活跃 。 中央多次强调 , 新基建不能走老路 , 要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发挥市场力量 , 拓宽资金来源 , 创新投融资方式 , 有效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 。

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研究员张麒表示 , 目前新基建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融合汇聚的产物 , 带有鲜明的技术性、专业性 。 民营企业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已有较多的布局和投资 , 其对技术进步和市场变化更加敏锐 , 更贴近用户 , 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
融资关:鼓励运营企业上市
6月30日 , 高铁杭绍台铁路天台站站房区域496根工程桩全部施工完成 。 经过两年多的施工建设 , 这一国内首条民资控股高铁将于2021年正式通车 。
以杭绍台铁路为首的8个铁路示范项目是民资进入交通基建的典型样本 。 2017年 , 浙江省政府与复星集团牵头的民营联合体正式签署杭绍台铁路PPP项目投资合同 , 项目总投资448.9亿元 , 其中项目资本金占比30% , 复星牵头的民营联合体占比51% 。
随着近年来政策的密集出台 , 在多数领域 , 民资入场在形式上的壁垒已经突破 。 不过 , 基建领域启动资金需求巨大 , 民企在资金实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进场 , 这是进入实操层面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

以铁路投资为例 , 早在2013年 , 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意见》 。 两年后 ,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鼓励和扩大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铁路的实施意见》提出 , 全面放开铁路投资与运营市场 , 推进投融资方式多样化 , 加大对社会资本投资的政策支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