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会重现吗?专家称当前防洪压力在中小河流( 三 )



影响不光在城市 , 还有农村 。 城镇化过程中 , 农村大量的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 。 过去汛期时 , 查险、排险、抢险 , 主要是农民在做 。 现在 , 青壮劳动力一走 , 农村的防洪体系、排涝体系的建设能力、维护能力大大减弱 。
《财经》:这几年普通公众的感觉是南方年年有洪灾?

程晓陶:
中国降雨不仅年内分布不均 , 有雨季旱季之分 , 许多地方一年降雨的绝大部分就集中于汛期的几个月;而且年际变幅很大 。 比如北京 , 最少时年降雨量两三百毫米 , 最多时年降雨量1000多毫米 , 能够差出三四倍以上 。 这就是中国降雨的特征 , 水旱灾害频发 , 但极端的特别多和特别少的概率还是相对要小一点 。

洪涝灾害年年都有发生 。 在上世纪50年代 。 中国10年平均每年因洪涝灾害死亡的人数超过8000人 。 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 这40年间平均每年死亡人数超过4000人 。 进入21世纪后 , 因持续加大防洪排涝体系的建设 , 加之四级应急响应制度的建立 , 因洪涝灾害死亡的人数减到平均每年几百人 。

现在公众感觉洪灾多 , 与传播方式的改进也有关 。 过去哪里发了洪水 , 只能从新闻报道中知道 。 现在 , 哪里发洪水 , 各种视频在手机上立马就传播开来 。
《财经》:6月27日 , 湖北宜昌暴雨致内涝 , 引发关注 。 7月1日,中央气象台连发30天暴雨预警 。 武汉市气象台7月2日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 , 城市内涝、地质灾害等风险较高 , 为什么这些年城市内涝发生的频率比之前多?
程晓陶:
城市内涝这几年比较严重 。 现在每年统计发生内涝的城市都在百座以上 。

前面说到这些年处在高速城镇化的阶段 。 新世纪以来这20年 , 中国新增出来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美国的人口总数 。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 , 新增加的城市人口比欧盟28个国家的人口总和还多 。 空前规模的城镇化产生出来的压力非常大 。

城市向低洼易涝区迅速扩张 , 一些地方依赖土地财政 , 靠卖地来支持城市的发展 , 往往都是批出地来招商引资 , 先地上后地下 , 排水系统建设标准低、欠账多 , 这使得城市内涝问题突出 。

这就要腾出一些精力补短板 。 不能再按照传统模式来做 ,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
《财经》:那如何防治城市内涝?“海绵城市”的试点进展如何?

程晓陶:
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后 , 中央通知各个城市做好排水防涝规划 , 后来又提出“海绵城市”的规划思路 。

“海绵城市”有它的背景 , 即意识到城市经过先地上后地下的模式 , 再去改地下排水管网很难 , 若能通过在地面做“海绵”吸水 , 增大小区蓄滞、渗透的能力 , 实现雨水源头控制 , 加之净化措施 , 还能增大雨水利用的机会 , 岂不两全其美?这样排水能力的改造就可以往后排了 。 但这个思路对“小雨不积水”有用 , 要实现“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就难了 。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 设立了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等一套完整的考核指标体系 , 要用三年时间实现所有的高指标 , 这样一来 , 所需投资非常高 , 能设定的试点范围就很有限 。 现在要靠地方财政的支撑来推广这种模式 , 就很难了 。

防治内涝 , 必须树立打持久战的概念 。 首先 , 政府要做好规划 。 实际上有些三四线城市还在快速扩张 , 一线的城市也还有新的楼盘在建 。 新建的这些小区 , 必须按照“不因开发而加大地表径流系数”的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 采取雨水源头控制措施 , 这是开发商的义务 。 政府首先要把这件事情管住 , 以免今后再花巨资进行“海绵”的改造 , 同时 , 有限资金就可以集中到防洪排水基础设施的建设上 。 而已建城区的海绵城市建设 , 则应以动员起广大人民群众打持久战的方式 , 各单位、各小区因地制宜 , 采取力所能及的措施尽可能将雨水留住 。 这是一个依靠群众、全面开花 , 指标逐步提升的过程 , 而不要求短期高投入、高指标一步到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