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是怎样改变人类互动的?( 五 )
除了心理上感到的对自己主体性的冒犯之外 , 人们对算法干预还有一个核心的关注点 , 那就是可能存在的“过滤气泡”和“信息回音室”现象——算法会不会让我们看到的世界越来越狭窄?对于这一点 , 我在此前撰写的另外一篇综述文章中曾经总结:学术研究并没有发现算法直接存在这样的效应 。
其实 , 影响我们阅读视野的有多个层面的因素:个体是否能够有意识地选择多元内容 , 是否主动关注了更多样的账号 , 是否能够维持更异质性的社交关系 , 以及算法的具体规则是怎样的 。
这也再次说明 , 技术特性和人的使用方式是会产生互动作用的 。
信息收发:
“过度连接”的隐忧
“信息收发”看上去是一种很传统的互动方式 , 邮件、短信都在实现着这样的功能 。 但是 , 它也的确是社交媒体的一个核心元素——无论是一些平台的“私信”功能 , 还是像微信这样的平台的聊天功能 。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 , 信息收发是一种最直接的社会连接 。
这种社会连接在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更是到达了一个顶峰 。 手机的便携性和长期开机的特性 , 使得基于App的平台可以默认大家都在线 。 最直观的例子是:QQ设置了上线和下线的区分 , 微信则没有这个状态的区分 。 换言之 , 我们在微信等平台上是永久在线、永久连接的(permanently online, permanently connected) 。
文章图片
什么样的内容 , 什么样的表达 , 才能获得最多点赞?这成为社交媒体上许多用户的“紧箍咒” 。
这就会改变我们对于人际互动的期待 。 一方面 , 我们会默认其他人都是永久在线的 , 因此在有东西需要分享的时候就会马上发送;另一方面 , 当我们没有及时回复他人的信息时 , 就会令人产生焦虑不安的心理 。
像WhatsApp这样的平台提供了信息是否已经送到、是否已经被阅读的标识 , 这一方面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 另一方面却也造成了更大的压力——特别是当对方已经阅读了消息却没有回复的时候 。
学术研究确实发现 , 社交媒体平台可能会导致“过度连接”的情况 , 让人产生焦虑感 。 在少部分用户当中 , 甚至还会产生“行为上瘾” , 不停地检查手机是否收到了新的消息 。
此外 , 当我们过度关注社交媒体上的消息 , 可能会忽略线下发生的事情 。 这种“移位”(displacement)现象是否真的存在 , 学术上还存在争议 。 但是确定无疑的是:线上和线下的行为其实是紧密连接的 , 而非发生在两个平行的宇宙之中 。
社交媒体平台的手机App还存在另一种更为普遍的信息提醒和接收 , 那就是推送通知 。 这种功能是增加用户活跃度的利器 , 但是如果用得过分了 , 也会增加用户的信息负担 , 可能会让用户选择彻底关闭通知 。
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Facebook的内部员工曾透露 , 其实Facebook的设计师最初把App上表示未读消息数的小圆点图标做成了蓝色的 , 因为这样看起来符合Facebook的主色调 , 而且低调、不打扰 。 但这样的设计很快就被替换成了显眼的红色 , 因为只有这样 , 才能刺激人们去点它 。
现在 , 我们每个人的手机上都有无数这样的小圆圈 , 他们无一例外都是红色 。 因为红色是醒目的警示色 。 每一次点击那些带着红色圆圈的App图标时 , 我们都期待着背后的内容—是什么有趣的、重要的东西吗?未知性让我们更加好奇地去点击那些红色圆圈 。
这表明 , 社交媒体的功能设计可能让你无法抑制地花更多时间在上面 。 “过度连接”的问题 , 多半是人类的心理弱点被社交媒体平台的具体设计所利用的结果 。 至于为何会这样设计 , 则跟下一个部分要讨论的话题有关 。
推荐阅读
- 消息资讯|小米有品有鱼是否会崛起并成为未来的“第三大社交电商平台”
- 笑笑的穗子|古代没有烤箱,那么古人是怎样做出可口的小点心的呢?
- 直播带“活”:媒体是如何将线下活动挪到线上举办的?
- 疫情|美国多家媒体和机构认为:中国经济彰显强劲韧性
- 职业技能竞赛|年薪可达50万元?全媒体运营师被称“最有潜力的职业之一”
- 私生饭|朴敏英34岁又怎样?穿粉色开衫上演少女日常,仙气甜美不输宋慧乔
- 惊险,印度差点又出大事……
- 乐教|怎样识别奶粉安全?太子乐教您鉴别
- 结婚|许晴为什么不结婚原因揭秘 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了她的近况
- 新浪科技-自媒体综合@投资人谈造车新势力:风口、融资、对赌及生存新浪科技-自媒体综合2020-07-20 12:33:370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