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著网|王珞丹寻宠物鸭:泛滥的恶意背后,谁来书写真正的“愤怒”?( 三 )



(律师对该事件定罪的看法)
2
叙事的愤怒 , 而非冲动的愤怒
鸭子“吉吉”的遭遇让人不由得联想起一条名叫“莽子”的网红鱼 。
在重庆大渡口公园生活了数十年的它 , 早已成为了当地人心中不可或缺的心灵慰藉 。 只要每次有人拿着鱼食儿喊出它的名字 , 它就会立刻拖着庞大的身躯靠拢过来 。 但是成名之后的“莽子”却在某一天晚上被一群人用渔网捞走 , 并难逃被吃的命运 。 事后四名犯罪嫌疑人虽然主动投案自首 , 但“莽子”却再也回不来了 。
知著网|王珞丹寻宠物鸭:泛滥的恶意背后,谁来书写真正的“愤怒”?
本文插图

(关于“莽子”遭遇的报道)
同鸭子“吉吉”一样 , 这些人的违法行为也立刻点燃了网民们的愤怒 。 但现在回过头来审视这种愤怒 , 我们却发现了一件比较奇怪的事情: 无论是网红鱼还是宠物鸭 , “媒介化”后的它们好像仅仅成为了点燃人们愤怒的导火索 , 成为了只存在于图像与文字当中模糊的“牺牲品” , 而并没有促成进一步的反思或者是行动 。
例如当地某些人在得知“莽子”离去后 ,向池塘里陆续投放了“二莽”“三莽”“四莽” 。 有人在投放前也没有和公园打招呼 , 没有做好消杀工作 , 致使二十多斤的鲤鱼“四莽”在投放三天后便因感染而死亡 。 此后 , 公园也陆续出现了鱼儿死亡的现象 , 整个池塘的生态系统也遭到了破坏 。
知著网|王珞丹寻宠物鸭:泛滥的恶意背后,谁来书写真正的“愤怒”?
本文插图
【知著网|王珞丹寻宠物鸭:泛滥的恶意背后,谁来书写真正的“愤怒”?】

知著网|王珞丹寻宠物鸭:泛滥的恶意背后,谁来书写真正的“愤怒”?
本文插图

(不合理的放生破坏了池塘的生态)
“莽子”和“吉吉”的离去 , 本应成为提升人们法律意识、环境意识的有利契机 , 但没想到却导致了更多不合常理现象的产生 。 人们依旧沉浸在无止境的愤怒和怀念的情感漩涡之中无法自拔 , 只能以欠缺考虑的言语和行为宣泄个人的愤怒 , 填补情感的空白 。
而这也牵扯出了一个新的话题: 什么是真正的愤怒?
知著网|王珞丹寻宠物鸭:泛滥的恶意背后,谁来书写真正的“愤怒”?
本文插图

(网友的评论)
韩炳哲认为 , 作为冲动的愤怒与作为叙事的愤怒是完全不同的 。 随着数字化的进展不断深入 , 冲动的愤怒被不断放大 , 叙事的愤怒不断式微 , 以至于“数字的愤怒是不可歌唱的 , 它既不能引发情节 , 也不能引领叙事 , 而是一种冲动状态 , 没有展开情节的能力 。 ”
就此看来 , 愤怒本身其实并没有道德层面上的对与错 , 而作为本能的冲动型愤怒与作为对话的叙事型愤怒其实也不是完全割裂的 , 前者应该是后者所必须经历的基础阶段 。 人们对“莽子”“吉吉”事件的最初的愤怒情绪是人的正常情感表达 , 但随着网民讨论的逐渐深入 , 这种愤怒并没有为下一阶段的深入探讨或者建设性意见的提出做好铺垫 。
知著网|王珞丹寻宠物鸭:泛滥的恶意背后,谁来书写真正的“愤怒”?
本文插图

(鸭子“吉吉”)
而从更加根本的角度上来说 , 愤怒应该是一种能力 , 能让现有的状态中断并且开始一种新的状态 , 从而突破现在、创造未来 。
网络居民看似通过某个事件而聚集 , 但实际上却是分散的 ,因为它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有机互动的“我们” , 而只是将一个个驳杂的个体意见充塞在一起的“数字化群体” 。
这或许是因为现代媒介的高度发展 , 让人们在地理上的普遍分散性进一步扩散 , 加剧了人们在心理上的普遍分散 , 让愤怒原本蕴含的正向能量无法施展 ,难以生成对未来的讨论 , 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 乃至真正地解决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