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健康|心内、心外应是一家

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胡大一
我去美国进修的时候 , 中美在医学科技发展上还有巨大差距 。 比如在美国做搭桥 , 就像做阑尾炎一样普通 , 冠脉造影、球囊扩张术也都很普及 , 而当时中国能做搭桥手术的心外科医生寥寥无几 。 也正是因为技术稀缺 , 有些专家持保守观念 , 认为“教会徒弟 , 饿死师傅” , 当时的搭桥、支架等手术 , 年轻医生很少有机会上手 。
睡前聊健康|心内、心外应是一家
文章图片
【睡前聊健康|心内、心外应是一家】从美国回国 , 我回到了北大医院 。 当时我一心想筹建平台 , 培养更多介入技术人才 , 建立心脏中心 。 但那时北大医院的教授只能春秋两季招生 , 每次只能招3~5名 , 还要转门诊、急诊、病房 , 真正接触介入新技术的时间很少 。 另一方面 , 渴望来医院进修学习介入技术的医生又特别多 。 北大医院的老领导 , 包括汪丽惠院长、许玉韵教授等都非常支持我的想法 , 但受限于机制 , 一时难以突破 。 我想 , 如果按部就班地推进 , 速度太慢 。 我迫切想改变 。
1993年 , 时任北京朝阳医院的金大鹏院长向我发出邀请 , 我提出成立心脏中心的想法 , 得到了全力支持 。 于是 , 我在朝阳医院办起了介入治疗技术的“黄埔军校” , 面向全国招生 , 主要抓四大技术推广——起搏器、射频消融、PTCA(球囊成形术 , 后来有支架)、搭桥手术 。 全国各地医院的年轻医生纷至沓来 , 每期五六十人 , 没宿舍大家就在外面租房 。 为了让年轻医生真正学会 , 我通过长城会(长城国际心脏病学术会议的简称)的平台 , 邀请美国、日本、德国等各国专家 , 做技术培训实况转播 , 让医生身临其境 , 看手术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情况 , 该如何解决 。 那个年代 , 医院没有转播设备 , 我就请央视的朋友帮忙 , 借出专业器材进行转播 。 每次集中培训4~5天 , 我边翻译边讲解 , 每次讲完都会声带水肿 , 声音嘶哑好几天说不出话 。 参加培训的学员特别踊跃 , 我带回大量国外资料和幻灯片讲给大家 , 很多人站着也要前来听课 。
成立心脏中心的一个重要举措 , 就是必须打破科室界限 , 心内科、心外科医生一起讨论病例 , 为患者优选最佳治疗方案 。 但当时医院心内科、心外科是两个不同的科室 。 由于心脏中心的整合组建 , 还发生过一次“冲突” 。
当年 , 超声室在各医院都是独立的 , 导管室归放射科管理 , 每次心内科为患者进行检查 , 都要进行预约 , 流程比较繁琐 。 心脏中心成立后 , 由于经常要抢救急诊患者 , 没有节假日、白天黑夜之分 , 如果夜晚患者来了 , 再找导管室医生找钥匙开门 , 抢救时间耽误不起 。 本着让临床更高效的目的 , 我提出将心电图、超声、导管室等划入心内科(心脏中心)的建议 。 医院觉得协调起来很棘手 。
由于迟迟没有结果 , 几位年轻气盛的心内科医生就跑到金大鹏院长那评理 , “我们不是为了‘抢’导管室 , 而是为了能抢救急诊病人 。 时间就是心肌 , 时间就是生命 。 请院长帮忙解决这个问题 。 ”金大鹏院长当即召开现场办公会 , 做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决定——把现有导管室划归心内科管理 , 另外再重新购置了一整套机器设备给原放射科 , 这样就方便两个科室同时开展工作 。 于是 , 朝阳医院首开了“由心脏中心管理导管室”的全国先河 。
后来 , 心脏中心的模式陆续被更多医院借鉴 。 但我心目中真正的心脏中心 , 应当兼有心内科、心外科 , 心内心外应是一家 。 但时至今日 , 心内科、心外科之间在病人身上争夺利益的情况还是存在的 , 真正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贯彻起来依然很难 。 从医这么多年 , 我认为 , 医疗服务的进步 , 技术是最简单的 , 最难的还是理念的改变 。 (连载19)▲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