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在谈搭建生态圈,生态变现力你会算吗?


编辑导读:基石物种的数据决定生态的主体价值 , 周边物种的数据决定了生态的扩展价值 , 这两类资源决定了生态的变现力 。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生态变现力展开分析 , 希望对你有帮助 。
人人都在谈搭建生态圈,生态变现力你会算吗?
本文插图
有段时间 , 在流量红利见底之后 , 大量互联网企业开始从生态的角度宣称自己商业模式的价值 。 这当中最著名的就是乐视贾跃亭的“乐视七子生态”了 。 尽管乐视的生态最终崩塌 , 但这并不代表互联网生态战略的失败 , 从BAT到TMD , 这些商业数据上成功的企业绝对是坚定不移的生态打造者 。
乐视的失败和BAT、TMD的成功 , 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生态绝对不是“拼聚”出来的 , 什么样的物种可以引入生态 , 能够产生多大价值 , 应该如何排列组合 , 绝对是有讲究的 。
我们可以用“生态资产”这个词来代表这些物种及其组合形式作为一种“资产”的价值 , 并给出评估方式 。 相对于用户资产 , 这可能是一个更新、更精准的估值视角 。
一、生态里的物种与业态
是生态资产而不是流量资产决定了商业模式的性质 。
1. 资源×变现
在互联网商业浪潮的初期(混沌期) , 基于用户资产谈判融资几乎是业内惯例 , 生态资产部分并未被纳入考虑 。 其结果是 , 资本和创业者们共同造就了若干华而不实的项目 。 部分创业者甚至公然宣称:“我们现在不谈赚钱 , 我们是互联网公司 。 ”
从“生态资产”的角度进行估值设想:考虑生态加载了多少类物种(资源方) , 形成了多少类业态 , 这些业态形成了一个什么样的综合解决方案 , 再看这类解决方案可能变现的价值 。 对于进入的各类物种 , 我们将其命名为S(Species , 请注意 , 这里不同于前面S2B2C里的“S”) , 也可以看作是“资源池”;各物种的变现力依然被命名为R(Revenue) 。
这种修正的估值方式 , 可能会揭开对商业模式雾里看花的“面纱” 。
所以 , 笔者认为 , 评估生态资产的基本逻辑应该是:
E=S×R
考虑现在和未来项目可能产生的价值 , 将模型扩展为两个部分:
【人人都在谈搭建生态圈,生态变现力你会算吗?】 E=S1×R1+S2×R2
2. 物种进入与业态分类
这里 , 有必要首先区分不同生态资产及其对应的商业模式 。
我们暂时将商业模式分为两类:
1)To C类商业模式

  • 商品流——为用户引入各类商品 , 这是典型的“电子商务”商业模式 , 例如综合电商的阿里、京东 , 垂直电商的盒马鲜生、本来生活等 。
  • 信息流——为用户引入各类信息 , 这是典型的“新媒体”商业模式 , 做得小的是利用互联网新传播媒介的***公号等;做得大的是各类转型后能够自动匹配用户偏好信息的门户网站;做得更大的是百度、****等带有Page Ranking等算法技术 , 且在移动端有发力的商业模式 。
  • 物流——为用户引入各类运力 , 这种商业模式在客运领域和货运领域都存在 , 前者如滴滴出行等 , 后者如顺丰、菜鸟物流等 。
  • 技术流——技术是指具有一定复杂性的、不能以标准品(除非软件化)的形式进行交付的服务 , 如春雨医生的浅层问诊等 。
  • 资金流——面对C端用户导入资金流 , 实际上就是消费级金融的商业模式 , 如蚂蚁金服的花呗、借呗 , 京东的京东白条等 。
2)To B类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