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铁微家园|我写《成昆线上》:回味那年那月那路那车那人的那些故事!( 二 )


成铁微家园|我写《成昆线上》:回味那年那月那路那车那人的那些故事!
本文插图

成铁微家园|我写《成昆线上》:回味那年那月那路那车那人的那些故事!
本文插图

从1973年深秋 , 背着铺盖卷入读铁路中专 , 直到2015年初夏 , 从领导手中接过退休证书 , 整整42年 , 我都不离不弃在祖国的西南吃着铁路饭 , 穿着铁路衣 , 住着铁路房 , 干着铁路活 , 挣着铁路钱 , 对铁路尤其是西南铁路 , 怀着赤子之于慈母的深厚感情 。
因此 , 我几十年的所谓写作 , 基本都是在挖掘铁路生活的矿藏 , 笔触很难冲破两根钢轨的制约 。
可是 , 由于长期工作和生活在贵州境内和成都市内 , 除去偶尔乘车路过外 , 接触成昆铁路的机会甚少 , 对成昆铁路的了解不多 , 更不敢说动笔去书写心中格外神圣且格外神秘的成昆铁路 。
成铁微家园|我写《成昆线上》:回味那年那月那路那车那人的那些故事!
本文插图

2014年4月 , 离开本职岗位后 , 我奉命参加西昌地区一项职工教育活动 。 2015年正式退休后 , 先是受局文联委托 , 带着几个年轻人去成昆沿线采写报告文学;然后又接受邀请 , 参与建设成昆精神教育基地的文字编撰工作 。
这样的机缘 , 给我提供了相对集中的整整4年时间 , 能够辗转于成昆北段的700公里铁道线上 。
我曾坐在拥挤的会议室里 , 聆听站段领导诉说他们在成昆线工作的情况与感受;我曾登上那趟著名的扶贫慢火车 , 与做小本生意的老木苏促膝交谈脱贫致富;我曾去到诸如乐武、沙马拉达这些山高水远、人烟稀少的小站 , 倾听当班职工深情回顾和美好憧憬;我曾躺在未曾谋面的师傅的间休铺上 , 听狂风在寒夜里怒号 , 听轮声从头顶碾过;我曾合着巡道工的步履 , 行走在山洪冲刷过的铁道路肩上;也曾顺着看守工的指引 , 遥望过山岩上摇摇欲坠的危石……
天天奔走在成昆线上 , 时时看着列车在崇山峻岭间穿梭 , 看着工友们顶着烈日或霜雪上山去接班 , 渐渐地 , 我隐约意识到 , 自己对成昆铁路的陌生感在一点一点下降 , 对成昆铁路的了解 , 在一分一分增长;对成昆铁路的认识 , 在一步一步加深 。
成铁微家园|我写《成昆线上》:回味那年那月那路那车那人的那些故事!
本文插图

渐渐地 , 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说修建这条铁路是创造奇迹 , 管理好这条铁路同样是创造奇迹;渐渐地 , 我似乎找到了创造这样的奇迹 , 与几十年持续治山斗水和默默坚守之间的必然联系 。
当那山那石那水的那些故事 , 像大渡河的浪花在我心中翻卷涌动时 , 我被一条路的艰险所震撼 , 我被几代人的坚守所感动 , 我顾不得自己笔力的疲软 , 突然产生出了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 。
因此 , 在完成教育基地建设相关工作后 , 经过深思熟虑我最终作出决定:依托自己大半辈子的铁路生活经验 , 依据自己几年收集掌握的鲜活素材 , 静下心来创作一部长篇小说 , 写写我心中的成昆铁路 , 写写我心中的成昆铁路人 , 向伟大的成昆精神致敬!
于是 , 在2017年底一个清冷的深夜 , 我自斟自酌小饮两杯后 , 披件半新军大衣 , 鼓起勇气走进不足10平方米的简陋书房 , 轻轻打开电脑 , 庄严敲出《成昆线上》四个宋体汉字 , 开始了一部长篇作品的艰苦写作 。
成铁微家园|我写《成昆线上》:回味那年那月那路那车那人的那些故事!
本文插图

成铁微家园|我写《成昆线上》:回味那年那月那路那车那人的那些故事!
本文插图

成昆铁路全长1096公里 , 从成都南站到攀枝花站的700多公里俗称北段 , 归成都局管理;从花棚子到昆明的近300多公里俗称南段 , 归昆明局管理 。 (编者注:2020年5月26日18时起 , 攀枝花以南的迤资、拉鲊、花棚子三个小站划归成都局集团公司管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