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报|从近万家门店到濒临退市,“中国版ZARA”的命运还有转机吗?


作为首家在沪港两市同时上市的中国服装企业 , 拉夏贝尔曾经风光无限 , 高峰时门店近万家 , 市值超百亿 , 然而近年来 , 巨亏、收缩却成为其代名词 , 7月1日起 , 针对它的“退市”警报也已拉响......
短短数载 , 由盛转衰 , 这家企业究竟经历了什么?过去两周 , 《国际金融报》采访人员联系采访了多位拉夏贝尔离职、在职人员以及熟悉公司的资深投资者 , 试图复盘这家中国服装企业的发展历程 。
上海市闵行区莲花南路2700弄50号 , 伫立着被誉为“中国版ZARA”——拉夏贝尔的新办公大楼 , 远处眺望 , 极具设计感的多栋建筑尤为醒目 。
2018年夏 , 这家于沪港两地上市的服装企业“乔迁”至此 , 并在随后酝酿着要打一个完美的业绩翻身仗 , 但至今未能如愿 。
近日 , 拉夏贝尔两度推迟的2019年年报终于披露 。 去年 , 在营业收入下降24.66%的同时 , 其净亏损高达21.66亿元 。 因为连续两年亏损 , 自7月1日开始 , 拉夏贝尔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
国际金融报|从近万家门店到濒临退市,“中国版ZARA”的命运还有转机吗?
本文插图
【国际金融报|从近万家门店到濒临退市,“中国版ZARA”的命运还有转机吗?】

2014年10月 , 拉夏贝尔在港交所上市 , 2017年9月又顺利登陆上交所 , 一度风头无两 。 但此后 , 这家企业即进入发展低谷:业绩下滑、门店收缩、资产售卖……与之相伴的 , 转型变革也成为了拉夏贝尔近两年的关键词 。
今年 , 拉夏贝尔设定了扭亏“目标” 。 对于是否有信心实现 , 拉夏贝尔创始人邢加兴日前在接受《国际金融报》采访人员采访时谨慎且低调回复了两字:“还好” 。
过去两周 , 《国际金融报》采访人员联系采访了多位拉夏贝尔离职、在职人员以及熟悉公司的资深投资者 , 试图复盘这家服装企业过往的发展历程 。 有采访对象坦言 , 拉夏贝尔曾凭借产品、成本和渠道的优势斩获市场 , 但盘面越大也意味着“包袱”越重 , 外部环境在变 , 拉夏贝尔也不得不变 。
“冒险家”邢加兴
拉夏贝尔是公司名也是品牌名 。 根据坊间的传闻 , 邢加兴酝酿这一品牌时 , 正居住在一条名叫拉夏贝尔的法国风情小街上 。 因为想把法国浪漫的风情带回中国 , 他便借用了这条小街的名字 。
谈企业发展不妨先谈创始人 。 “草根出身”“有情有义”“低调不多言”……这些从接近过邢加兴的人士口中蹦出来的词语似乎拼凑出了这名上市服装企业实控人的“画像” 。
事实上 , 邢加兴鲜少“抛头露面” , 在诸多报道中 , 他均被描述为一个嗅觉灵敏且大胆的创业者 。
据悉 , 邢加兴并非出生在设计世家 。 1992年 , 20岁的邢加兴怀揣着几百元到省城福州买树苗 。 当时 , 一个职业培训学校正在招生 , 瞄准服装设计 , 邢加兴报了名 。 这一决定改变了他的一生 。
在台资企业上过班 , 经历过创业的九死一生 , 从代理品牌到经营自主品牌 , 邢加兴的服装之路一度走得颇为曲折 。 有报道曾指出 , 1998年 , 年轻的邢加兴向他人筹集了50万元的注册资本 , 拉上几名设计师和销售就成立了拉夏贝尔 。
智多多创客平台创始人胡刚曾于拉夏贝尔任职执行董事、高级常务副总裁 , 他告诉《国际金融报》采访人员 , 邢加兴很有拼搏意识 , 喜欢日本企业的经营哲学和理念 , 也很喜欢看书 。 “和大家相处没有架子 , 跟内部团队打成一片” 。
离开拉夏贝尔有一段时间的张乾(化名)也向采访人员表示 , 邢加兴“很专业” , 对服装和产品了解 , 一直在服装领域耕耘 。
拉夏贝尔在职人士徐风(化名)则称 , 邢加兴为人低调 , 话不多 。
但显然 , 邢加兴骨子里也有冒险精神 , 一篇题为《奋斗者邢加兴》的报道中指出 , 2003年非典期间 , 全国零售业遭受重创之际 , 邢加兴却逆势加大马力进行生产 。 非典过后 , 人们涌入商场 , 拉夏贝尔的囤货被一扫而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