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黄浦区心理咨询师协会|不求工作有趣,不望兴趣赚钱( 二 )


有的人选择广告行业 , 以为经常可以见到明星 , 以为常常能拍牛逼的广告 , 牛逼的电影 , 以为可以在步行街看到自己写的惊艳广告语 , 以为这个职业文艺又时尚 , 不是有句话说:不做总统就做广告人吗?其实现实是大部分的广告人常常加班 , 非常辛苦 , 受客户和老板虐了又虐 , 卑微又无奈 。 比如我现在当自由撰稿人 , 有人就以为我无忧无虑 , 却不知道我收入无保障的不安 。 所以 , 一个人选择哪个职业之前最好先认真了解这个职业具体的工作内容 , 看看与自身的兴趣和能力是否匹配 , 别爱上幻想中的职业 。
找到一份与自身的兴趣和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固然很幸运 , 但是没有找到的也还是有其他的选择 。 前段时间我在上海文化广场听台湾的王伟忠(台湾著名节目制作人)的演讲 , 他说:有的人工作是工作 , 爱好是爱好 , 分得很开 , 有的人把爱好当工作 , 他就是如此 。 前者是两个翅膀飞翔 , 后者是一个翅膀飞翔 , 没有退路 , 但是也会因此更努力 。 是的 , 将爱好当工作确实有风险 , 但也会有更多的成就感和动力 。
上海市黄浦区心理咨询师协会|不求工作有趣,不望兴趣赚钱
本文插图

每个人喜欢做的事情不同 , 擅长的事情也不同 。 我认为适合的工作标准并不高:只要你不那么讨厌就成 。 更好一点的是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 这不仅会有成就感而且生存一般不成问题 , 但前提是你得不断尝试 , 你得了解自己 , 知道自己擅长什么 。 有网友问我 , 明明做着喜欢的事情 , 为什么总是没有成就感呢?因为你一直没有成功啊 , 成就感来自成功的经验 。 为什么没有成功的经验?则值得你自己好好思考 , 是遇人不淑 , 是不擅长还是没有掌握方法?真正好的职业是将喜欢又擅长的事情结合在一起 , 但是拥有这样好运的人并不多 , 但至少你可以做到平衡:不求工作有趣;不望兴趣赚钱 。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 有相当一部分人用这种方式平衡着工作和生活 , 他们白天为了生存而工作 , 晚上为了兴趣而付出 。 我曾看到一份杂志做了一期专题 , 就是记录这样的一群人 。 有个男人 , 白天是政府机关循规蹈矩的公务员 , 下班后穿起黑皮衣 , 背上电吉他 , 成了某个酒吧的乐队成员之一 。 有个女孩 , 星期一到星期五是中学体育老师 , 周末就是穿着性感衣服跳健美操的啦啦队员……
我可以举些著名作家的例子 。
德国人本哈德?施林克不仅在多个大学从事公共法律和法律哲学的教研工作 , 同时还是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宪法法院的宪法法官 。 他还是小说作家 , 写畅销推理小说 , 而小说《朗读者》是他最轰动的作品 , 被改编成电影 , 获得奥斯卡 。
还有那个写出《变形记》《城堡》的卡夫卡 , 白天的工作是半官方组织“劳工事故保险局”文员 , 回到家后写小说 。 据说他在工作中人缘不错 , 曾在12年间从“助理员”被提升到高级职位的“总秘书” , 这和他小说中传达的人际关系的疏离和人际沟通的绝望应该是大相径庭的吧 。
我讲几个大家更熟悉的例子 。
写《杜拉拉升职记1、2、3》的李可 , 出书之后赚了不少钱 , 但是很低调 。 据说她是500强企业的职业经理人 , 十余年外企工作经验 , 从事过销售和人力资源工作 , 但是她的同事并不知道她就是《杜拉拉升职记》的作者(她不会憋得内伤吗) 。
还有那个超级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 , 在八小时内他是海关总署的公务员 , 薪水优厚 , 工作不太辛苦 , 八小时外他变身天涯上的“当年明月” , 在网上写“明朝那些事儿” , 十几年不间断 。
这些人的日常工作只是自己生活的一面 , 而生活有很多面 , 他们践行着:不求工作有趣;不望兴趣赚钱 。 结果呢 , 兴趣不仅赚钱还名利双收 。 一般来说 , 要维持好这种平衡的状态需要一些条件 。 一是白天的工作并不会消耗掉你很多精力;二是你的兴趣爱好可以在非工作的时间里从事 。 假如你是个工作忙碌 , 经常加班的设计师或者程序员 , 估计能花在兴趣爱好上的时间就很少了 。 所以白天找一份能维系生存但又不会太忙的工作 , 晚上搞搞自己的兴趣爱好不失为很好的选择 , 生存与生活都兼顾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