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阳教育|发现每一个中国儿童 | 纪录片《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观感之一( 二 )
本文插图
03
用 “科学实验”的研究精神发现儿童
在陈鹤琴先生看来 , 研究儿童心理是一种最有趣的事 , 也是儿童教育上算为一种最紧要的事情 。 然而20世纪初的中国 , 关于儿童教育、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几乎为零 。 陈鹤琴先生首开先河 , 从西方引入儿童测验量表 , 介绍国外的儿童心理测验方法 , 并且亲自改编和实践儿童心理测验 , 为儿童心理研究建立科学的依据 。
早年留学美国的经历 , 孕育了陈鹤琴先生“科学试验”的研究精神 , 他通过个别研究和集体研究得到的数据 , 并与当时国外的数据作比较 , 得出中国儿童的发展水平 。
结合中国国情 , 陈鹤琴先生设计了一套儿童知识水平测验:568个受试儿童分别回答136道测试题目 , 受试者每答对一题算1分 , 最后通过得分核算来了解儿童的知识程度 。
为了了解中国儿童的发展状况 , 他还设计了6种学力测验和智力测验 , 通过对2000多个儿童的试验来了解男孩女孩的差异 。 此外 , 陈鹤琴先生还采用了团体的方法来了解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 , 进而分析中国儿童的心理和特点 。
陈鹤琴先生采用测验的方法来了解中国儿童的发展状况 , 这一点提醒我们要提升做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的能力 , 让自己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实现从“方法学习”到“思维方式”的转化 , 提升“反思层次” , 学会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微小的、具有价值的教育现象 , 探寻问题的实质 , 学会“避免先见”和“保持好奇” 。
陈鹤琴先生说“做中学 , 做中教 , 做中求进步” , 要实现“科学实验”研究精神的传承、发展和超越 , 一定要从“做”中来 。
本文插图
04
“精密观察”是发现儿童的钥匙
通过长期的实验和观察 , 陈鹤琴先生发现儿童的心理有自己特征 。 这些心理表现为好游戏、好模仿、好奇、喜欢成功、喜欢野外活动、喜欢合群、喜欢称赞七个方面 。 儿童有同样的人格 , 一定要尊重他 。
把儿童当成学习的主人 , 不要把儿童当成木头 , 不要进行填鸭式的教育 。 在与儿童的朝夕相处中 , 儿童为什么哭?为什么笑?他们喜欢怎样的游戏?他们具有哪些与生俱来的天性?他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呈现出怎样的成长特征?正是基于“精密观察” , 陈鹤琴渐渐掌握了儿童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征 。
在这里 , “朝夕相处”“长期的观察”这些词语重重的落在我的心上 。 教育不只是技术 , 更是情怀 。 如果我们脱离儿童 , 所有的理论都是闭门造车、纸上谈兵 。 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根植于儿童 , 在陪伴、观察儿童的过程中进入教育情境 , 理解儿童的想法 , 与儿童对话从而更好的追随儿童、支持儿童 。 教师珍惜和儿童在一起的时间 , 用心呼应 , 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 从而真正地促进儿童的发展 。
本文插图
陈鹤琴先生说:“精密观察就是开启了解儿童宝藏的钥匙 , 握着这把钥匙 , 我们才能接近科学” 。 这让我不由思考 , 我们对于观察的技术非常熟悉了吗?对于观察什么方面 , 在哪里观察?用什么方法观察?观察后要做什么 , 都能理解了吗?观察不仅需要技术 , 更需要对行动的思考 , 技术与思想应该并驾齐驱 。
观察时 , 我们需要思考:在儿童对生活世界与知识世界的探究过程中 , 他们究竟是怎样获得体验?怎样产生想法?怎样进行探究?怎样形成自己的经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每个儿童以怎样的过程在形成自我?这些都值得去关注、去研究 。
我们要观察儿童 , 理解并解读他们的行为、言语、动作、表情、作品等 , 为他们身心和谐全面发展而努力 。 发现每一个儿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需要我们用毕生精力去学习、去钻研、去运用、去实践 。
推荐阅读
- 安博教育|不轻进、不轻退,是你该有的觉悟
- 内分泌疾病|体检发现甘油三酯升高,该怎么办?
- 完美主义|你有没有病态完美主义?心理学上完美主义的3个发现,有关抑郁症过高标准带来的恶性循环病态的完美主义情绪低落令人更完美主义恰当的完美
- 癌症肿瘤|想要做到早期发现癌症,这几点知识一定要知晓
- 鸽书说教育|各国男神抽烟:小栗旬痞气,小李子帅气,中国的他让我路转粉了
- 内分泌疾病|科学家发现高血糖会导致肌肉萎缩
- 寂寞小情感|23岁妻子不怀孕,婆婆暴打致其昏迷,体检完才发现是儿子有问题
- 丽江|丽江新被发现的一处秘境,虽不要门票,但游客却依然不多
- 西西解语|婚后发现老公是凤凰男,婚后花销不负责,我妈没有义务给你带孩子
- 减肥餐搭配|一直认为“塌鼻子”女生很丑,直到看见欧阳娜娜,才发现我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