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阳教育|发现每一个中国儿童 | 纪录片《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观感之一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发现每一个中国儿童 | 纪录片《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观感之一
发现每一个中国儿童
观看《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认识儿童”有感
2020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 , 五集电视纪录片《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作为特别的“礼物”在各大电视频道播出 , 广大的幼教工作者以及家长都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 , 充实自己的教育理论 , 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 。 五集纪录片生动的展现了陈鹤琴教育思想的魅力 , 其中第一集——“认识儿童”所阐述的历史以及表达的观点让人振聋发聩 。
本文插图
01
发现儿童从“幼童本位”儿童观的根植开始
【奕阳教育|发现每一个中国儿童 | 纪录片《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观感之一】1762年 , 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出版著名的《爱弥儿》 , 明确提出:“儿童是人 , 儿童是成长中的人 , 儿童就是儿童”的观点 。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 , 卢梭提出了不同的教育原则 。 他的观点对西方儿童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也深深影响了陈鹤琴先生 。
在那个年代 , 对于儿童心理的研究 , 还没有形成一种很广泛的、自觉的认识 , 还很少有从儿童心理角度去考虑教育的实践 。 当时的教育是以成人为主导的 , 强迫的、灌输的教育 , 是普遍存在的形式 。
陈鹤琴先生反对陈腐死板的教育 , 反对“让儿童穿上长衫”的成人化倾向 。 他指出:“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 , 而是有他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的 。 ”他的教育思想引领了“幼童本位”的新风气 , 开创了研究儿童心理、家庭教育的新思潮 。
本文插图
百年前 , 陈鹤琴先生提出“一切为儿童” 。 百年后 , 儿童是什么?这个问题的下意识回答直击我们的儿童观 。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 , 显性的和隐形的教育哲学观点、伦理观将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教育行为 。
幼儿教育的核心是育人 , 教师对儿童的影响是通过和儿童在一日生活中随机的交往、互动、对话等方式来实现的 。 影响教师的 , 往往不是书本上的理论 , 而是个人下意识的、不自觉的认识 。
他们所理解的儿童观和实施教育行为时所伴随的儿童观常常是不连贯的 , 甚至是脱节的 。 思考清楚教育哲学 , 理解其中的伦理 , 对幼儿教师来说至关重要 。 因此“幼童本位”观点的根植任重而道远 。
02
“中国儿童”是发现的主体目标
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如何为中国儿童服务?如何使中国儿童能够从中得到发展、得到教育 , 需要研究中国儿童的特点 。 陈鹤琴先生研究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儿童的生活条件、儿童的教育状况 , 指出中国儿童有自身的特点 。 由此 , 陈鹤琴先生开启了中国儿童教育科学化的开端 , 这也是他重大的理论贡献之一 。
本文插图
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心理学的研究首先要认识到儿童特有的心理发展特征和身体特征;其次 ,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 , 要为教育服务 。 第三 ,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 , 要采用科学的方法 , 要用客观的、严谨的方法来研究儿童心理 。
从这三点出发 , 陈鹤琴先生形成了自己的儿童观 , 他认为“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人格 , 爱护他们的烂漫天真” 。 因此 , 从儿童心理出发是陈鹤琴先生区别于其他教育家一个很大的特点 , 也是他被称为“中国现代儿童教育奠基人”“中国幼教之父”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
发现儿童意味着看见儿童、倾听儿童、理解儿童 , 之后才能支持儿童 。 发现儿童不仅仅是了解儿童生长的一般规律 , 更要了解每一个“活泼泼”儿童的独特想法 。 用中国的环境、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生活、中国的教育目标去分析中国的孩子 , 所以 , “中国儿童”是幼儿教师要发现的主体目标 。
推荐阅读
- 安博教育|不轻进、不轻退,是你该有的觉悟
- 内分泌疾病|体检发现甘油三酯升高,该怎么办?
- 完美主义|你有没有病态完美主义?心理学上完美主义的3个发现,有关抑郁症过高标准带来的恶性循环病态的完美主义情绪低落令人更完美主义恰当的完美
- 癌症肿瘤|想要做到早期发现癌症,这几点知识一定要知晓
- 鸽书说教育|各国男神抽烟:小栗旬痞气,小李子帅气,中国的他让我路转粉了
- 内分泌疾病|科学家发现高血糖会导致肌肉萎缩
- 寂寞小情感|23岁妻子不怀孕,婆婆暴打致其昏迷,体检完才发现是儿子有问题
- 丽江|丽江新被发现的一处秘境,虽不要门票,但游客却依然不多
- 西西解语|婚后发现老公是凤凰男,婚后花销不负责,我妈没有义务给你带孩子
- 减肥餐搭配|一直认为“塌鼻子”女生很丑,直到看见欧阳娜娜,才发现我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