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挥之不去的梦魇——肺结核的卷土重来( 四 )


因此 , WHO建议各国采用控制结核战略 , 根据全球的现有状况 , 以达到降低结核病负担的目的 。 此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扩展和加强高质量的DOTS规划;处理结核病/艾滋病、耐多药结核问题 , 满足贫困和脆弱人群的需求等 , 并特别强调加强公共卫生系统的建设;并计划到2015年时 , 结核病患病率和病死率比1990年水平减少一半 。
6
我国肺结核防治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 , 中国人被外国列强蔑称为“东亚病夫” , 这种侮辱性的称号倒也不是凭空得来 。 因为当时中国地区肺结核蔓延严重 , 而且由于政府不能组织有效的防控 , 造成患者病死率极高 , “痨病”(肺结核)一度成了死亡代名词 。
20世纪30年代 , 北京协和医院组建了北平市第一卫生事务所 , 并下设防痨门诊部 。 我国肺结核防治事业的先驱裘祖源先生当时就在卫生所任职 , 并实际主持了防痨门诊的工作 。 这是结核病在我国第一次与公共卫生工作联系起来 。
裘祖源参考国际经验 , 遵循着“医疗服务要适应社会实际”和“对传染病要抓流行规律和传染源管理”等公共卫生的原则 ,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 开始探索肺结核的防治之道 。
由于肺结核是恶性传染病 , 当时的医院对肺结核病人的态度普遍是“求医给治 , 不求不管” 。 裘祖源从公共卫生的大局出发 , 主动联系已经发现肺结核的患者 , 向他们宣传肺结核早诊断、早治愈的道理 , 并动员、教育那些与病人密切接触过的人员也要进行X线肺部健康检查 。 如果病人没有主动前来 , 裘祖源就去信、去人催促 。
经过两年的调查 , 裘祖源主持下的卫生所共检查21 000多人 , 明确了20世纪30年代北平和河北省定县一带的结核病疫情 。 其中 , 15岁的儿童结核感染率高达80%以上;大学生的患病率在5%以上;疫情最高的是理发业从业人员 , 患病率为19.2%~27.3%;农村居民的感染率和患病率远低于城镇居民 。 这一系列数据首次为我国分析、比较结核病疫情变化提供了基线资料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裘祖源继续领导我国的肺结核防治事业 。 1951年1月中国防痨协会由上海迁到北京 , 裘祖源被委以总干事的重任 。 他协助卫生部组织拟定了结核病防治工作条例和全国卡介苗接种方案 , 为我国防痨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且受命组织了多期学习班、研讨会 , 积极大力地宣传肺结核防治知识 , 并培养了大批的专门人才 。
60年来 , 在政府的重视和裘祖源等老一辈专家的努力下 , 我国的肺结核防治事业取得了明显进展 。 我国于1979年、1984年、1985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共进行了五次全国肺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 , 掌握了我国结核病流行状况好趋势 。
2000年全国肺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 全国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为367/10万 , 涂阳肺结核患病率为122/10万 , 细菌培养阳性(以下简称菌阳)肺结核患病率为160/10万 。 估算全国有活动性肺结核 450万例 , 其中 涂阳肺结核患者150万例 , 菌阳肺结核患者200万例 。
2011年3月21日 , 卫生部公布了最新的肺结核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 与2000年相比 , 全国肺结核患病率继续呈现下降趋势 , 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效果 。 15岁及以上人群肺结核的患病率由2000年的466/10万降至2010年的459/10万 , 其中传染性肺结核患病率下降尤为明显 , 由2000年的169/10万下降到66/10万 , 10年降幅约为61% , 年递降率约为9% 。
这一成绩的取得是和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分不开的 。 自《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 —2010年)》颁布以来 , 中央财政结核病防治专项经费从2001年的4 000万元逐渐增加到2010年的5.6亿元左右 , 地方财政投人从2001年的7 250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4亿元左右 。 十年间 , 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肺结核免费诊治和防治激励政策 , 保证了患者发现和治疗管理工作质量 。 2005年以来 , 全国以县为单位的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始终保持在100% 。 2001—2010年 , 全国共发现和治疗肺结核患者828万例 。 其中 , 传染性肺结核患者450万例 , 传染性肺结核患者治愈率达到90%以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