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公里!“墨子号”再创佳绩 安全通信重要一步

1120公里!“墨子号”再创佳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采访人员 沈 慧
1120公里!近日 ,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再立新功:科学家们利用“墨子号”作为量子纠缠源 , 向遥远的两地分发量子纠缠 , 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千公里级基于纠缠的量子密钥分发——为量子通信走向现实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
近日 , 科学家们利用“墨子号”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千公里级基于纠缠的量子密钥分发 。 该实验成果不仅将以往地面无中继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间距离提高了一个数量级 , 更重要的是 , 通过物理原理确保了即使在卫星被他方控制的极端情况下 , 依然能够实现安全的量子通信 , 为量子通信走向现实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
该实验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及其同事 , 联合牛津大学阿图尔·埃克特、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团队、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等相关团队一起完成 。 该成果已于近日在线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 。
无条件安全的量子通信
量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元 , 是能量的基本携带者 , 无法被分割和复制 。 对于人们来说 , 所有大家所熟知的分子、原子、电子、光子等微观粒子 , 都统称为量子 。 通常 , 光子被用来制备量子 。
所谓量子密钥分发 , 简单说 , 即在遥远两地的用户间生成并安全共享一组量子密钥 , 为所传输的二进制信息加密 。 这种量子通信方式之所以被科学家们寄予厚望 , 是因为除了信息的发送、接收方 , 如果有第三方试图复制或窃听量子密钥 , 则通信的双方便会立刻察觉 。
这一新型通信方式的实现 , 正是基于量子叠加和不可复制的特性 。 根据经典物理学 , 一个客体 , 比如猫 , 其状态只有两种 , 要么是生 , 要么是死 。 但在量子世界中 , 这只猫却可以处于又生又死的叠加状态 。 不过 , 这种叠加态极其脆弱 , 一旦有人去测量 , 其状态(又生又死)马上就会发生改变 , 而不再是原来的那只猫了 。 换句话说 , 如果有人试图窃听量子密钥 , 需要事先测量传送密钥的量子状态 , 然而 , 脆弱的叠加态导致量子自身一旦被测量或者复制 , 就会立刻改变原有状态 , 从而被通信双方察觉 。
“量子通信克服了经典加密技术内在的安全隐患 , 因为其安全性不依赖于计算复杂度 , 这是在原理上无条件安全的一种通信方式 , 一旦存在窃听必然被发现 。 ”潘建伟说 。
在潘建伟看来 , 量子密钥分发 , 就好比一个人想要传递秘密给另外一个人 , 需要把存放秘密的箱子与一把钥匙传给接收方 。 接收方只有用这把钥匙打开箱子 , 才能取到秘密 。 没有这把钥匙 , 别人无法打开箱子 , 而一旦这把钥匙被别人动过 , 传送者就会立刻发现——原有钥匙会作废 , 再给一把新的钥匙 , 直到确保接收方本人拿到 。
“量子技术 , 其基本概念就是利用量子物理定律操纵微观物质 , 比如原子、分子和电子 , 从而获得宏观物质世界无法实现的功能 , 其中的量子密码学正是这篇论文所涉及的关键 。 理论上 , 经过量子加密的通信是无法被窃听的 。 ”自然集团副总裁杨晓虹表示 。
实际应用面临挑战
理想很丰满 , 现实很骨感 。 原理上无条件安全的量子通信 , 要从实验室走向广泛应用 , 仍面临两大挑战:一是远距离传输带来的信号损耗;二是现实器件 , 如光源、探测器等不完美带来的安全性漏洞 。 因此 , 要在现实条件下实现远距离的量子通信 , 并非听起来那么简单 。
以信号损耗为例 。 科学家们一般使用单光子作为物理载体来传输密钥 , 但因为单光子信号不能被放大 , 再加上传输信道——光纤对单光子的吸收 , 随着传输距离的拉长 , 单光子信号损耗呈指数增长 。 通过30余年坚持不懈的努力 , 如今 , 国际学术界在实验室中将点对点光纤量子密钥分发的距离提高到了500公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