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嘿嘿小鼬|唐代端午的那些事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 ,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 , 端午节自古以来就十分受国人重视 。
据说 , “端午”最初诞生的意义是“祭龙” , 这是源于我国古代星象学的研究发现 , 在每年农历5月5日所谓的“龙星”将位于天空的正中 , 与《易经》中的第5爻“飞龙在天”所吻合 。
嘿嘿嘿小鼬|唐代端午的那些事
文章图片
而随着战国时期屈原在端午节投江 , 这个节日又多了份“纪念”的意义 , 因此“赛龙舟祭龙”、“吃粽子忆屈原”就成了我国自古以来端午的两大习俗 。
而作为中国历史上“特别爱过节”的一代人 , 唐代人基本上每个月都过节 , 比如:
1月1日元旦、2月2日春耕节、3月3日上巳节、4月8日佛祖圣诞日、5月5日端午节、6月6日姑姑节等等......
嘿嘿嘿小鼬|唐代端午的那些事
文章图片
虽然节日很多 , 但端午节依然是唐代最被重视的节日之一 , 上到王公贵族下到黎民百姓每到端午节都会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 无数的文人墨客更是乐在其中 ,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唐代人在端午都干些什么 。
虽然端午最初的作用是“祭龙” , 但出于对屈原的尊敬 , 唐朝时大家吃粽子的习惯早已养成 , 唐代初期的粽子叫做“粽”或者“角黍” , 是用菰叶(茭白叶)裹住黍(shǔ)米用草木灰加水煮熟制成的 。
根据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 , 貌似当时宫里会在端午节围绕粽子开发一些小游戏娱乐气氛 , 比如做一些小弓箭让大家射粽子:
“宫中每到端午节 , 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 , 以小角造弓子 , 纤妙可爱 。 架箭射盘中粉团 , 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射也 。 都中盛于此戏说 。 ”
嘿嘿嘿小鼬|唐代端午的那些事
文章图片
但很快的 , 追求生活品质的唐代人就开发了用糯米做粽子的新吃法 , 比如元稹《表夏十首》中提到的: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 ”
当时著名的粽子还有百索粽、九子粽 , 其实这两种粽子吃起来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 区别主要在于绑粽子的方法和材料 。 “百索粽”顾名思义就是绑粽子的绳子名为“百索” , 而“九子粽”则是用了一种名为九子蒲的叶子作为粽子叶 , 九子蒲是中国古代婚礼纳彩必用的物品之一 , 因为有多子多孙的寓意 , 所以非常受人欢迎 , 就连唐玄宗也夸过九子粽:
“四时花竞巧 , 九子粽争新 。 ”---《端午三殿宾群臣探得神字并序》
嘿嘿嘿小鼬|唐代端午的那些事
文章图片
出于对粽子的喜爱 , 唐代诗人留下了不少描写粽子的诗句 , 其中比较有“味道”的是白居易的《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忆在苏州日 , 常谙夏至筵 。
粽香筒竹嫩 , 炙脆子鹅鲜 。
白居易和刘禹锡是仕途坎坷的两位大咖 , 但通过这首诗看到他俩能够苦中作乐 , 觉得他俩生活质量貌似不低 , 甚至还让人有点羡慕 。
嘿嘿嘿小鼬|唐代端午的那些事
文章图片
虽然唐代人挺喜欢粽子 , 但在体育文化空前强大的当时 , 竞渡才是最受期待的端午活动!
前文我们提到过 , “划龙舟”最早是吴越先民们为祭天而举行的活动 , 但根据《隋书》中介绍 , “竞渡”这个活动却又与屈原有关:
“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 , ……因而鼓棹争归 , 竞会亭上 , 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加大加粗)
结合这两件事我们大胆推测一下 , 这个事应该是这样的:
长久以来 , 每逢端午节老百姓们总会站在缓慢前进的龙舟上惬意地享受着阳光 , 偶尔慵懒地下杆戳一下水底 , 就这样在水上自由地飘荡着 , 可战国年间的一次端午节 , 屈原跳江了!为了救屈原 , 龙舟上的百姓纷纷铆足了力气使劲划 , 虽然没能救出屈原 , 但参与了此次救援的人却惊讶地发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