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心拾文|解读唐代文人,透过唐代园林诗中的“窗”意象

唐朝时期 , 园林建设进入全盛 , 这一时期的园林不仅数量众多 , 而且类型多种多样 。 皇帝在园林中宴饮群臣 , 文人学士在园林中诗酒唱和 , 因此创作出大量的园林诗歌 。 在《涵咏大雅:王维与中国文化》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对于初盛唐的京城高官们 , 我们能说谁有地宅、别业园林 。 但是 , 我们很难肯定说谁没有地宅、别业园林” 。 不仅如此 , 有些文人甚至还直接参与造园活动 , 他们把造园艺术和山水诗画相联系 , 使园林充满诗情画意 。 在这些园林诗歌中 , 文人创造了众多雅致意象 , “窗”这一意象便是其中一部分 。 诗人们以敏感的心灵 , 捕捉到“窗”这一普通生活构件 , 对其进行细腻描绘 , 成为诗人笔下悦动的音符 。
慧心拾文|解读唐代文人,透过唐代园林诗中的“窗”意象
文章图片
【慧心拾文|解读唐代文人,透过唐代园林诗中的“窗”意象】一、心灵栖境——园林诗中的“窗”
1.“窗”之功能表现
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个物件 , 窗最初的功能是通风和采光 , 这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便是如此 。 《说文·穴部》称:“窗 , 通孔也” 。 “窗”谓之“孔” , 其功能便是通风通光 。 白居易《销暑》中写道:“眼前无长物 , 窗下有清风” , 在《赠吴丹》中更是说到:“夏卧北窗风 , 枕席如凉秋” , 大肆赞美窗下的凉爽 。
随着社会的发展 , 窗本身的审美性逐渐突出 , 到了唐代 , 窗已从单一的实用物件 , 发展到了兼具实用与装饰双重功能的建筑品 。 《建筑美学》中有:“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几千年间 , 大凡是美的建筑就必然伴随着美的装饰” 。 唐代的窗呈现出绮丽华艳的美感 , 其窗的颜色、纹饰五彩斑斓 , 透过窗 , 不仅能窥到屋外的壮丽景色 , 也能窥见房屋主人的志趣和追求 。
在唐诗中有“窗是园林建筑的眼睛”这种说法 , 刘长卿的诗句:“玲珑开户牖 , 落落明四目” , 窗户犹如人的眼睛 , 可以望见山海湖水、亭台楼阁 。 不管是自然山川、落霞飞鸟 , 还是宫阙城池 , 所有景色都被一叶小窗所囊括 , 杜甫亦有“窗含西岭千秋雪 , 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诗句 。 窗定格外景 , 将室外之景收纳于屋内 , 使自然风光纳于咫尺 , 移远就近 , 体现虚与实的完美结合 。
慧心拾文|解读唐代文人,透过唐代园林诗中的“窗”意象
文章图片
2.“窗”之审美意蕴
窗作为园林中不可或缺的建筑构件 , 不仅是作为一个实用物品而存在 , 更重要的是蕴含了独特的审美意蕴 , 与园林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它们或寄予相思 , 或抒发情怀 , 或暗喻荒芜 , 展现了多样的审美意蕴 。
(1)寄相思
到了繁荣富强的唐朝 , 唐诗中出现了“绿窗”、“绮窗”、“碧窗”等词语 , 而这些词又往往与闺中思妇和漂泊游子直接联系在一起 。 古时女子不能自由出入家门 , 大多数时间都只能呆在自己的闺阁当中 , 这时候 , 窗户便是展望外面世界的明镜 , 她们或倚窗而坐 , 或凭窗听雨 , 在窗边消磨了诸多无趣的光阴 。 而女子出嫁后 , 家里的男人往往需要外出 , 妻子坐在窗边向外眺望 , 期盼自己的丈夫早日归家 。
在那样一个气势恢宏的时代 , 唐代文人大都心怀宏伟的壮志 , 渴望驰骋疆场建功立业 , 因此常年在外漂泊 , 不能与家人团圆 , 而窗户就是他们通往外面世界的钥匙 , 透过窗子 , 仿佛可以看见家里妻子刺绣织绢的身影 。 比如李郢的《为妻作生日寄意》:“应恨客程归未得 , 绿窗红泪冷涓涓” 。 在花红柳绿的大好季节 , 本来夫妻二人如鸳鸯相爱、琴瑟和鸣 , 不想却两地分隔 , 只能凭窗远眺以寄相思之意 。
慧心拾文|解读唐代文人,透过唐代园林诗中的“窗”意象
文章图片
(2)抒情怀
唐诗中的“窗” , 除了寄予相思之情 , 还反映了文人高洁的情怀和傲世独立的志趣 。 如钱起《衡门春夜》:“宁为北窗月 , 自谓上皇人” 。 流露出自由恬淡的生活情趣 , 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北窗的明月之上 , 表现其纯洁与高尚 。 又如刘沧的《宿苍溪馆》:“孤馆门开对碧岑 , 竹窗灯下听猿吟 。 ”听猿哀吟 , 不只是耳朵的倾听 , 更是灵魂的倾听 , 借助唐人对“窗”的描绘 , 我们可以窥视唐代文人的日常生活情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