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撕裂,宗教背景下伊朗的两副面孔

传统与现代撕裂,宗教背景下伊朗的两副面孔
(伊朗阿拉穆特 , 是伊朗加兹温省北部的一个地区 , 多为丘陵地带 。 )伊朗:魅影动荡本刊采访人员/古欣 摄影 /Nicolas Boyer发于2020.6.22总第952期《中国新闻周刊》出生于1972年的法国的摄影采访人员Boyer Nicolas曾于2016年深度探访伊朗 , 以纪实的摄影风格揭示伊朗宗教与政治的种种侧面 。 Nicolas第一次在电视上看见伊朗 , 是上世纪70年代末穿着黑袍的伊朗妇女参加伊斯兰革命的画面 。 作为旅游胜地 , 伊朗有波斯文明、丝绸之路 。 它极其特殊的政体 , 神权、世俗权力混杂的体制也吸引着Nicolas 。两副面孔2016年Nicolas第一次去伊朗 , 走了库姆、喀山、伊斯法罕这样的大众旅游线路 , 在设拉子以西跟随卡什奇部落的游牧民族 , 在喀而曼以南世界上最热的沙漠度过夏季 , 拍了第一批照片 。 六个月以后 , 他再次动身去更偏远的地区 , 沿着波斯湾海岸线北上 , 穿过两伊战争的战场和库尔德斯坦山区 。 他感慨 , 拥有八千万人口 , 占地150万平方公里的伊朗具有极其丰富的地理特征与种族、文化多样性 , 这也造成伊朗现在的价值与思想冲突很难用简单的二元论解释 。Nicolas习惯在踏上旅途之前读很多相关文献 , 去伊朗之前 , 他不仅读了地缘政治论文与社会历史 , 还读到采访人员拉米塔·纳瓦伊(Ramita Navai)写的小说《谎言之城》的一句话:“任何想在德黑兰生活的人都被迫撒谎 。 这不关乎道德 , 在德黑兰撒谎是一个生存问题 。 ”他在伊朗的旅行经验印证了这句话 。 镜头记录下染了金发的伊朗妇女一进屋子 , 就迫不及待摘下头巾的场景 。 画面的另一端街道上 , 三个头戴黑巾的伊朗妇女结伴而行 。 “在伊朗 , 人们习惯在公领域与私领域维持两副面孔 。 ” Nicolas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许多伊朗人在公共场合遵守服饰的统一只是受制于“虚假的道德专政” , “一旦他们进入了德黑兰北部的富人区 , 酒精就会在无拘无束的夜晚流淌 。 ”传统与现代撕裂,宗教背景下伊朗的两副面孔
(伊朗德黑兰市中心Jomhouri大街街角 , 这附近有德黑兰最大的Alaeddin手机卖场 , 年轻人经常在这里休闲 。 在建筑物内 , 一名妇女没有戴头巾 , 而在外面楼下的三名女性穿着她们的黑色披风 。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 掌权的巴列维政权在美国的支持下进行过一系列世俗化改革 , 国王推行现代化生活方式 , 上流阶层穿西装 , 看好莱坞电影 。流亡海外的什叶派学者霍梅尼成为这场革命的精神领袖 。 尽管霍梅尼在革命早期表现较为温和 , 并于1978年接受《卫报》采访时曾表示 , 他个人对权力不感兴趣 。 但很快 , 1979年3月7 日 , 他就下令强制妇女戴头巾 , 此后伊朗社会迅速保守化 , 电影院和歌舞厅被查封 , 公共场所实行男女分开 , 同性恋、妓女、奸夫被处决 。 霍梅尼本人的头像遍布大街小巷 , 刷到整栋楼房和整面墙上 , Nicolas用照相机记录下了这一幕 。复杂的政治文化历史造成了伊朗街头传统与现代撕裂的景观 , Nicolas喜欢捕捉这些“不一致” , 比如 , 穿T恤牛仔裤戴耳机的滑板青年身后是穿黑袍的教士 。 Nicolas曾有广告创意经验 , 因而习惯在创作时结合审美、讽刺、幽默 。 他在革命纪念馆外拍过一张照片 , 革命者的塑像坚定地指着导弹的方向 , 站在一旁的小孩模仿他的姿势 , 却指着一头大白鹅 。传统与现代撕裂,宗教背景下伊朗的两副面孔
(位于伊朗哈马丹的“圣防花园博物馆” , 建于1997年 , 伊朗抵御伊拉克战争的纪念地 。 博物馆的外部区域设计有军阀雕像、自由和母亲雕像、 坦克和军事火箭复制品等 。 图中雕像为1982年在霍拉姆沙赫尔逝世的默罕默德· 沙赫巴齐将军 。 )宗教与战争令Nicolas印象最深的是德黑兰的神圣抗战博物馆 , 该馆由欧洲的场景设计师设计 , 重建了两伊战争时被炸毁的街道和教室 , 将参观者召回到残酷的现场 。 在哈米丹或克尔曼等省会省市也有类似的战争博物馆 。1980年萨达姆政权趁伊朗国内伊斯兰革命刚刚结束 , 入侵库尔德斯坦省的油田 , 他希望该地的多数人口逊尼派能向伊拉克投诚 , 但民族主义战胜了宗教主义 。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延续至今 , Nicolas在他的旅途中 , 碰见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下属的民兵组织组团去曾经战场的朝圣 , 这样的朝圣每年都要发生几次 , 他们把自己的队伍叫做“光之队” 。 战争的影响也渗透到日常 。 Nicolas拍摄“ urkhaneh”体育馆时 , 碰见失去一条腿的老兵 , 他卸下假肢 , 依然坚持着这项追溯到古代波斯的古老运动 。据Nicolas 观察 , 除了少数特权阶层 , 伊朗人活得并不好 。 Nicolas在伊朗的一位向导请他从欧洲寄牙膏 。 因为在国际上的孤立处境 , 国家缺少航空维修零件和药品 。 很多年轻人希望通过合法途径 , 甚至偷渡离开该国 。同样因为孤立 , 伊朗石油GDP收入减少 , 失业率很高 。 很多博士毕业后找不到工作 , 被迫担任网约车司机 。 Nicolas在设拉子地区认识的化学博士告诉他 , 即便是极力获得工作机会 , 四分之三的面试时间也都花在了了解被面试者对宗教的了解 , 而不是对专业的了解上面 。侯赛因的牺牲因为摄影 , Nicolas在伊朗被逮捕过三次 。 一次是在什叶派最重要的节日阿舒拉节的游行上 , 当时他身处德黑兰南部某底层民众聚集的保守社区 , 该社区充满了毛拉政权的狂热支持者 。 游行上到处是便衣警察 , 他看见一座空饭店一楼正有两个民兵对着游行队伍拍照片 , 便掏出照相机拍了下来 。 Nicolas 知道自己的西方面孔很容易被盯上 , 果然 , 三分钟后七个民兵围住他 , 把他带到警察局审问 , 好在他偷偷替换了SD卡 , 保住了照片 。 两小时后他被允许走人 。 “他们查了我的照片 , 还有身份证明 , 过程挺客气 , 有茶水 。 ”


推荐阅读